福州评话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 图片 视频

  1、介绍

  福州评话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汉族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2、来源和发展

  福州评话是福州方言地区最大众化的民间曲艺项目之一,史载,王审知在梁开平三年(908)具百戏香花迎接神晏国师住持鼓山。他的唱经、宣讲,可以说是说书的源头。北宋末期,诗人严粟作诗记述了北方说唱艺人避难南迁之事。南宋末年,说书艺人丘机山从临安来到福州说书,与听众相谐谑。明正德年间,“三代五尚书”之一的林瀚曾编撰话本说部《隋唐两朝志传》;天启年间,叶向高罢相归来,亦曾汇编说部丛书《说类》六十卷。但是士大夫们总是把评话视为下流,史志绝书,私家笔记也极鲜见。现代著名学者郑振铎在其《中国俗文学史》中向国人介绍“福州评话”曲种,但对其源流并未加以考证。

  另据艺人口耳相传,从北方说书演变成福州评话是在明末清初。评话多为一人表演,借助纸扇、手帕,或铜钱、醒木等辅助工具,在高台上支张桌子就可演出。评话讲究唱、说、做、花,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同时以饶钱敲点和醒木击桌来加强气氛。清末民初时期,福州评话曾名噪一时,说书场、评话馆应运而生,大量石印版福州评话本面市,评话唱片更曾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诸国。抗战时期,福州评话艺人编演了一系列宣传抗日题材的书目,成为当时一绝。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福州评话在创作书目、各级会演、理论研究、艺术教育、对台港澳及对外交流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在海内外产生一定影响。

  艺人们奉明末扬州大说书家柳敬亭为祖师。现存柳敬亭图像,即出于福州杜氏所藏。据考证,柳氏一生并未人闽,其表演形式为扬州评话,以一块醒木、一把折扇,讲说说部大书,与福州评话不同。近人杨湘衍说,柳的大徒弟居辅臣于康熙初年来福州,与评话艺人丘梧椿研说《武松杀嫂》,并创有福州评话序头《福州西湖》。1987年,著名说书史家陈汝衡教授为此作文辩证,表示尚无确证。已发现的福州评话方言话本,最早见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有收藏雍正年间(1723^ 1735)评话刻本(于“十年动乱”中亡佚)和乾隆五十一年(1786)《七星白纸马》刻本。

  

  到了道光年间,出现了阮红枣等一批福州评话专业艺人,技艺已臻成熟。随着“五口通商”,商品经济发展,阮家评话艺人从东郊远洋乡迁人市区后洲居住,后洲逐渐成为评话艺人聚居区,产生了诸如“后洲评话案”和“阮家三代四状元”(指一代阮红枣、阮乌枣,二代阮湃湃,三代阮庆庆)的艺谚。光绪、宣统及民国初年,福州评话进人繁盛期,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有善说君臣题材的徐炳锉(艺名“双门大”;善说义侠题材的阮庆庆(后洲庆)、徐天定;善说家庭生活题材(才子佳人)的黄菊亭(科题)、徐天生、林细弟(筱细弟);长于把新传人福州的有声电影改编为现代评话的赖德森(绣和尚)。赖氏尤其精研技艺,热心扶持后辈,对福州评话艺术的发展贡献良多。这一时期在艺术形式上也有所发展,从多吟诵少道白趋向讲究说表,加强表情动作;出现了对口双档和女档评话;还创作了一批反映本地新闻故事、民间传说的佳作,如《林则徐公案》、《陈三走南洋》等富有民主性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书目。20世纪30年代,福州评话从业人员发展到三百多人(包括半专业者),艺术发展以“三杰”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科题仔)为代表,在增添新书目、调整脚本结构、丰富吟诵腔、丰富笑料穿插、加强表情动作、风行“扮底”艺术(一种口头再创作的方法)诸方面,都有了新的拓展与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福州评话的发展,可分“十年动乱”前后两个时期,其中1951^1956年和80年代曾出现两次高潮。而进人90年代后,如何应对“曲艺危机”成为福州评话发展的新课题。

  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大跃进前夕,福州评话迎来了艺术的春天,正名为传统民间艺术、人民曲艺;福州评话艺人正名为文艺工作者、人民艺术家。福建省、福州市文联、文化局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重视领导,加强组织教育,经过“改戏、改制、改人”,艺人们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政治觉悟和艺术修养。陈春生、陈长枝、吴乐天、黄天天等当上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联委员和曲艺工作者协会领导。初步整理了传统书目,剔除反动、色情、淫秽的糟粕,大量编演“唱中心”的短段,创作了《九命沉冤》、《红桔(橘)记》、《地下航线》等现代新书。陈春生、陈长枝被选拔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大跃进以迄“十年动乱”时期,福州评话除了在贯彻党中央《文艺十条》期间,曾得到短暂的休整外,营业演出已从全面停演武侠书目、停演传统书目发展到全面禁锢所有书目而成为重灾区,曲艺团体被解散,演出被禁止,话本和艺术资料被搜缴焚毁,有成就的艺术家受到冲击,全体从业人员被下放劳动改造。

  在空前浩劫中,有的艺人冒险保存了艺术资料,闽侯、长乐、福清等农村出现群众冒险聘请评话先生讲书,支部书记和大队长出面保证安全。这说明福州评话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群众有着血肉联系。

  20世纪80年代,是福州评话艺术繁荣的又一高峰,在专业队伍、演出频率、艺术创作等方面得取了全面的发展。曲艺表演团体从一团一队八十人发展至十一个团队两百多人,专业演出每年达两万场左右,名演员台下常有听众好几百人,一人演出几乎等于一台戏。十年中举办了五次全市会演,在参加全省及全国赛事中有传统评话《桐油煮粉干》,现代书目《考验》、《示众》等得奖。其中新编历史传奇评话《千金买骨》(陈竹曦执笔、黄宝淦、毛钦铭作,毛钦铭、林木林演)获文化部全国曲艺优秀曲目调演创作、演出双一等奖,作品收人中国文联《中国新文艺大系·曲艺集》及《中国曲协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曲艺作品选》。《福州评话选》辑录了陈春生、黄天天等名家及反映乡土故事的传统评话整理本,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福州评话也走出国「丁,老中青评话家吴乐天、林木林、王秋怡等偕同仅艺名师先后访问了美国、新加坡及港台地区。理论研究也有一定成果,对福州评话的历史流变、艺术模式、特殊技艺、流派名家等进行多方面探讨。由省文联、曲协等与中国俗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福州评话是活化石”研讨会,吸引了京、津、沪、豫、蜀等地学者参加,该论文集获福建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及全国首届曲艺科研理论优秀成果荣誉奖。笔者陈竹曦等参加一系列全国性和兄弟地区的曲艺理论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福州评话三杰”续领风骚,一批成熟艺人相继而起。陈春生流派有叶神童(兼师黄仲梅,风格以滑稽见长)、昊乐天、林木林、王秋怡等,先后以声韵优美、擅讲“英雄加美人”驰誉评话曲艺界。黄仲梅流派影响很大,除嫡传弟子苏宝福、唐彰文成名外,陈长枝、叶神童、郑小秋等都私淑有成,徒孙毛钦铭、石启勇等以犀利的语言营造幽默的风格。黄天天原以连珠快语敷演江湖侠士,被称为“福州快书”,成名的徒弟郭天元等后起者各自都有所创造与发展。在县(区)曲艺团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话本作者黄宗沂、林光耀、洪可人、赵日政等屡屡获奖。

  从20世纪90年代迄于21世纪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审美要求和休闲生活方式起了急剧变化,使福州评话传统市场有所缩小;加上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相继谢世,后继力量不足,导致专业队伍减员,上演书目锐减,供需矛盾突出。福州市政府对曲艺团的困难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财政上的帮助。艺人们奋发图强,发挥传统优势,培养新生力量,提高从业者思想和艺术素质,谋求与电视、广播、电子出版物等新的传媒进一步结合,从各方面满足群众审美需求,福州评话迎来与时俱进的发展。90年代福州市曲艺团先后应邀访问新加坡和台湾。2002年,在全省第二届曲艺节上,福州市曲艺团“卫冕”成功,荣获演出金、银、铜奖四项、创作奖五项、演员奖八项(包括仅艺节目)。其中评话《冯玉祥办堂会》获创作一等奖、节目银奖、演员二等奖;《玉帛情》获演员一等奖、·创作二等奖;《好男好女》获创作、演出双二等奖;《青山岭传奇》获演员二等奖、创作三等奖。2003年省教育厅批准在福建艺术学校创办福州曲艺专业班,培养急需的福州评话和仅艺接班人,第一次把福州曲艺艺术教育纳人正式学制。

  

  3、分类

  按题材通常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和家庭书5种。

  4、形式

  古时一般是在狭长的街道上,由一人讲,观众坐满街头巷尾。评话演员多为一人,不用化装,不须布景,仅用一只铜钹,一块醒木,一把纸扇,一条手帕,搭一座高台摆一张桌子就可演出。讲究唱、说、做、花,唱词多为7字句,常用“一枝花”、“滴滴金”、“浪淘沙”、“节节高”等几十种曲牌。道白语言生动通俗、个性鲜明。表演时唱词与说白交替,曲调优美,抑扬动听,并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以铙钹敲点和醒木击桌来加强气氛,扣人心弦。“花”指表演中的噱头,其中夹骨花是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中突出笑料,取得喜剧效果;插花则是穿插些与故事无关的小笑话。福州评话的题材丰富多彩,有“长解”(历史故事)、“短解”(武侠传奇)、君臣书、公堂书(公案)、家庭书等。传统曲目不下数千本,还编演一些现代题材的曲目,如《九命沉冤》、《老渔翁歼敌记》等。 

  5、福州评话话本的特色:

  1)福州评话演出以高台(随时应聘送书上门的演出)为主,书场为辅。演出的书目基本上能演出两三个至七八个小时。话本轮番演出的周期较快,一本拿手书在一个艺人手里,

  演出常达千场以上并传给后辈。因此福州评话话本根据听众反映而修改的频率也快,好的话本常处于话本作者、说话人与听众互动的创作和再创作的过程,经过了反复的锤炼。

  2)快节奏。高台听众有流动性,一感觉你说表拖沓沉闷便会中途退场。因此,福州评话讲究故事开合快捷、结构严谨紧凑。而人物的静态描写、环境的完整介绍、大段的倒叙补叙多被简略。

  3)且说且吟,扇、木加拔,丰富了福州评话的艺术色彩和表现力,无论状物抒情,都比较灵巧轻松,经济省力。当说表牵动听众的激情或使之感到烦闷时,适时转为吟诵,更好地适应听众的心理节奏,增强抒情性和音乐性。历代艺人在吟诵曲中创造了〔节节高〕、〔浪淘沙〕、[高山流水〕、[泪嗓〕、〔英雄调」、〔街溜〕、「诉牌〕,以及以创腔人命名的[庆庆调〕、〔百宝营调〕等等吟腔和牌拔而脍炙人口,因此历代都产生有以吟腔、牌钱而成名的艺人。福州评话以吟代唱,使韵文部分明白如话,文言成分较少,与说白浑然一体,便于说话人临台生发,“顷刻间提破”,保持了福州评话以现代方言口语取胜的优点。

  4)由于高台听众的流动性和节目相对短小,福州评话更加注重趣味性,讲究关子大小相连,各种艺术手段交互使用,尤其是充分调动语言的表现技巧,从音律效果、感情色彩到口头语、谚语的使用,无不妙语连珠,机巧百变,即景生情。

  5)由于题材囊括大、小“书”,高台说书,节奏明快,遍及各个角落,因而雅俗共赏,老幼咸宜,适应性强,覆盖面广。

  6)福州评话话本,活存活用了福州方言的特殊词汇、口头语和谚语,保存了一些唐宋语言,积累了这一地区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特殊感受,充分体现了民族性格、风土人情、生活哲理和群众的审美要求。

  福州评话以一个演员说表吟唱,在当代评话艺术中独具一格;同时,它具备了曲艺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文学、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合成,具有叙述、议论、摹拟、抒情相结合的独特的艺术手法。

  福州评话最大的特点是自由灵活。一个演员单枪匹马便能深人民间,吸引千百听众。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各种题材,无所不包;长的长年累月讲唱不歇,比长篇小说十数倍而过之;短的临场生发,几句话了结,时空转换非常自由,叙事抒情相映成趣,符合民众的审美心理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因而它像一棵根须发达的榕树,能够紧紧地拥抱生活的沃土,历经战乱禁毁,仍然枝蔓纷繁,在现代生活中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使之更加完善,与电视、电子乐器、现代化游乐场相结合,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丰富它的表演技巧,适应现代听众的审美要求。

  福州评话艺术手段相对比较简单,不可能创造直观的艺术形象。这本是它的局限性,但它采取演员与听众处于同一时空、促膝谈心的形式进行表演,使台上台下直接交流感受,从而变劣势为优势,获得了很大创作空间。演员通过形象化、音乐化的语言,辅以摹拟指意性的表演,写意传情,铺叙评说,得到听众的默契,引发其联想,来共同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这正是福州评话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6、福州评话与唐代俗讲及宋代诗赞系说话对比

  福州评话的主要体式:序头(以吟诵定场押座,概括点题,吸引听众注意力)——正话(且说且吟诵,发展故事)——结台吟(用吟诵结束和致礼)。

  唐代变文俗讲:押座文(以吟诵定场押座,吸引听众注意力)——正话(夹说夹吟诵、揭赞,以发展故事)——解座文(以吟诵结束、致礼)。

  二者的吟诵词都是“不歌而诵”的,“或七言,或三言两句后继以七言,短者略似律、绝,长者乃如歌行”,“字数略有变化,押韵不严,多数不押”(引文借用孙楷第、叶德均、胡士摸等专家对变文俗讲形式的描述)。二者的吟诵,都与古体诗词歌行的吟诵调相似。据考证,福州评话古体诗词歌行的吟诵,其语音和腔调是源于唐代的诗词吟诵。

  福州评话的表现内容特别丰富,在近现代的曲艺艺术中,表现政治、军事斗争和武侠、公案内容者称大书,表现才子佳人、家庭伦理及神话、民间传说者称小书,而大、小书由不同曲种分说,一般评话(评书)、讲史,只说大书,弹词只唱小书。而福州评话继承唐宋小说、词话的传统,大、小书合说,既说《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也说《孟丽君》、《李亚仙》,其书目细分为:长解书(演义说部)、短解书(武侠、短打)、君臣书(朝廷斗争)、公堂书(公案)、家庭书(才子佳人,家庭伦理)、青衣书(以不幸妇女为主角)、花书(滑稽、喜剧故事)、神话书。

  尤为突出的是,历代艺人还继承了唐宋说话人“采撩故实、新闻,顷刻间捏合提破”的传统,编演了一批描述乡土传奇故事的书目,如《林则徐禁鸦片》、《王绍兰十八判》、《陈若霖斩皇子》、《百蝶香柴扇》、《长泰十八命》、《闽都别记》、《陈三行南洋》等等,热情颂扬福州的人杰地灵、民风纯朴,表现了福州人的精神气质、道德情操和哲理思辨。解放后,艺人们继承传统,重点整理了这批书目,又创作了《王子射鳝》、《郑成功》、《林觉民》以及反映乡土现实的《九命沉冤》、《红桔(橘)记》等大批书目。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