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伬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 图片 视频

  1、介绍

  福州伬艺,又名伬唱、平讲伬,属于以唱为主的福建省五大汉族地方曲种之一,流行于福州话地区。是福州民间卖唱艺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调,传唱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以应酬堂会,或装扮陆地行舟、钱剑、高跷、台阁、马上、肩头驮、莲花落等百戏杂耍,以参加社火活动积久形成的演唱形式。

  进入21世纪以来,福州伬艺的发展处于濒危状态,书场已经全部消失,高台演出也从20世纪30年代的每年四千余场锐减到每年不到三百场。人才青黄不接,曲本散失严重,演员已不足15人,流派艺术严重失传,招生传习困难重重,急需加以有效扶持和大力保护。

  2006年5月20日,福州伬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伬艺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闽侯、长乐、连江、福清等福州民系地区,并传播到台湾省及港澳地区,在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福州籍华侨聚居区也有演唱。自1943年从业艺人成立“福州市艺乐唱联谊会”始,定名为福州伬艺。

  2、来源与发展

  伬艺源于唐宋的百戏。

  明万历年间的曹学全始创逗腔,蓄家班,演唱至清初演变为专唱逗腔的儒林促社,明末,市井间又有躲避战乱入闽的弋阳腔艺人组成的江湖促社。

  清代出现了不少以表演艺为主的民间班社,称为“社”,著名的有达云霄、驾云天、雅乐天、同乐轩等。太平天国时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随来的艺人聚集在福州的经院巷和较场沿一带,以江淮小调、莲花落及弋阳腔沿街卖唱,对当地的艺产生较大影响。清初,福州有“洞中春”、“景国风”等伬社。嘉庆、道光年间专唱江湖调的“江湖伬”和唱逗腔的“儒林伬”,有“小蓬莱”、“紫云山馆”、“白雪春”、“五凤吟”等伬社。道光后,兴起演唱以福州民歌、民谣为基调,吸收弋阳腔、昆腔、梆子腔和苏、扬小调发展为洋歌和小调两种声腔的洋歌促社。咸丰、同治年间,出现“十欢(番)伬”和“老虎伬”等。著名十欢伬有“鹤鸣皋”伬社等。“老虎伬”是由一些职业道士把道曲与民间小调融合,编成劝世文,在举行“上座”、“召请”等法事时演唱,由打金革乐人兼唱,亦称“清音十欢伬”。有程道士组织的“步广寒”等伬社。光绪中期,“洋歌伬”盛行。“洋歌伬”曲调活泼,风格粗犷,语言通俗生动,演唱民间小故事。有“达云霄”、“贺云天”、“寒月宫”、“雅乐天”、“同乐轩”等班社,他们以小唱盘答参加社火游行,扮演“陆地行舟”、“地下坪”、“台阁”、“马上”、“肩头驮”等,或以《和尚讨亲》、《迎白佽》、《墦间祭》等小故事酬应堂会、坐唱。不久,出现“平讲伬社”,这种伬社同时演唱逗腔、江湖、洋歌、小调四大声腔的曲目,以后在一个曲目中共用四大声腔。所谓“平讲”意即采用本地土话。平讲伬社在伬唱中逐渐成为主流。 民国时期,促班相互吸收渗透,兼唱逗腔、江湖、洋歌,小调,以清唱散曲。长牌、盘答(对唱)为主,称为平讲班或三下响。特别是30年代,平讲伬著名伬社有“游月宫”(女班)、“步蟾宫”、“胜三乐”、“筱龙凤”、“小小龙凤”、“林依银”、“郑桢记”等。它们形式多样,各显神通。应堂会的“全堂伬”,原是16人组成,这时也出现8人组成。原来“半堂伬”为8人,此时也有4人的,甚至出现“筱龙凤”、郑桢记”等双档形式,“林依银”等单档形式,更有些伬社兼演“挂衣伬”,即穿戴比较讲究的演出服。男的长衫、高帽,女的滚边旗袍或滚边对襟女衫裤。有些伬班兼演小戏,广拓谋生门路。这一时期著名艺人有郑世基、牟金凤夫妻组成的“筱龙凤”伬班,双档自拉自唱,唱腔优美,形式活泼。以及林依银的单档自拉自唱;郑桢记父女双档,第一个在伬艺中引进扬琴。 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大量闽剧艺人和社会失业游民,上街卖唱糊口,伬艺从业人员激增至300人以上,总体水平下降,行内竞争激烈,谋生艰难。加上国民党军警和地方恶势力的欺压榨取,连著名演员也不免常被“召书”索取“红包”,拦途要税,拷打拘禁。1943年,艺人为协调内部关系,保护自身权益,组建“福州伬艺乐唱联谊会”。解放后,伬艺面临着适应新时代的考验。伬艺协会曾经决定改演闽剧,伬艺面临消亡。当时一批伬艺名角坚持伬艺演出,陈润春等与作者合作,吸收评话说表,将传统的散曲用说表串连成能演二三小时的全本曲目。二度创作上,强化伬艺作为说唱艺术的叙述性特点,以口语化的说表,明白如话的唱腔,凸现曲艺的叙事特点。表演上,揉合,坐唱”与“走唱”,加大表演幅度。服务方式上,开拓新路,改变过去的社火踩街走唱和应酬堂会为茶馆书场的坐唱和高台应聘演出双轨制。历经演出实践,这种演出形式逐渐为观众所喜爱,发展成为福州伬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伬艺联谊会组织全行业一度改演闽剧;但不久,名艺人陈润春、郑世基、牟金凤、黄连官等又先后退出,恢复伬艺曲种。他们尝试改革旧的艺术形式和行艺方式,陈润春引用评话说表,把散曲、套曲及传统折子小曲目串成完整故事,改变坐着闷唱的习惯,增大虚拟指意性的表情动作,增强节目的故事性与动感,发挥伬艺自拉自唱,讲究唱工的优势,进入书场和高台演出,为听众所接受,被誉为“润润伬唱”,渐在行内推广,修整定型,参加1956年市曲艺会演。1958年,黄连官和陈润春带节目晋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得到好评,伬艺艺术又焕发了艺术青春。1960年,福州市伬艺工作者联谊会解散,有三十多名艺人被挑选加入新建立的福州市曲艺团,与福州评话并肩成为这个曲艺团的两大曲种。创作、整理、改编了一批曲目,音乐唱腔、表演技艺都有所发展提高。20世纪80年代,各区、县新建立的曲艺团,也建置了仅艺演出队,20世纪末期,全市共有六个仅艺演出队四十多人,还有民间职业艺人几十人。

  

  1985年以后,福州仅艺演员多次赴省外演出,先后有陈润春率徒弟及林萍、林艳红等到过美国、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地进行访问演出。录制发行了一批盒式录音磁带和光盘,畅销海内外,深受欢迎。福州仅艺现已成为福建省五大曲种中以专业艺人为主、业余自娱为辅、演出频率比较高的以唱为主的一个曲种。

  进入21世纪以来,福州伬艺的发展处于濒危状态,书场已经全部消失,高台演出也从20世纪30年代的每年四千余场锐减到每年不到三百场。人才青黄不接,曲本散失严重,演员已不足15人,流派艺术严重失传,招生传习困难重重,急需加以有效扶持和大力保护

  3、分类

  唱腔分为逗腔、江湖、洋歌、罗罗和小调五类。

  4.曲目

  福州伬艺传统曲目既有全本又有短段,保留下来的有百余本。福州伬艺传统曲目按照使用的唱腔曲牌,分为江湖伬本、飏歌伬本、逗腔伬本三类,江湖伬本有《珍珠塔》和《金龟母》等;飏歌很本有《白扇记》和《拣茶记》等,多为民间传说故事。这两类曲目的唱、白都用方言土语,通俗活泼,曲调粗犷明快。特别是题歌佩多为戏剧性故事,诙谐有趣。逗腔伬本的有《紫玉钗》、《猴告状》、《灵芝草》和《王昭君》等,多为长牌套曲,适于抒发悲凉低回的情绪,唱词典雅,以唱功见长,过去多演于堂会。这些曲目是福州伬艺曲目的主体,此外尚有各种曲调综合运用的平讲伬本。1950年后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红色三兄弟》、《锦绣河山》、《一帧照片》、《思归》等,同时还整理演出了《思凡》等一些优秀的传统曲目。

  5福州伬艺的艺术特点:

  1)伬艺既有很大的包容性,又坚持了曲种的本土特点。伬唱的音乐声腔现有五大类曲调,这是历史上不断包容、吸纳、融合的结果。曹学侄创造逗腔时,就是立足于乡土俗曲,同时又吸收了他所熟悉的昆腔与海盐腔。江湖调源自江西的弋阳腔,洋歌也是立足本土吸收了弋阳腔,而小调则来源于江、浙、赣一带的小调,“唠唠”更是来自外地剧种的腔调,如昆曲、吹腔、徽调、乱弹以及杂腔小调。面对仅唱,古人曾有“南腔北调乱交加”的感叹,历代伬艺艺人的唱法可谓“拿来主义”,兼收并蓄,但不是“乱交加”,而是加以本土化的改造,以适应福州方言的发音,并与原有的曲调相磨合。逗腔、江湖、洋歌分别吸收了这些外来声腔之后,都自成章法,独立演出,然而融化并未停止,结果又出现了三个仅种的联合而成为所谓的“三合响”。在“三合响”内部又进行了互相的磨合协调,使现在包容五种曲调和“板歌”的伬艺音乐具有多元的成分,色彩多样、和谐,与福州话水乳交融。

  儒林伬、洋歌伬与江湖伬的融合,除了音乐声腔还包括人的融合,更是难能可贵的。

  伬艺的包容性还表现在演出曲目上,除了自己创作的曲种特有曲目外,还改编创作了一批全国性的著名曲目。如《开封府》、《珍珠塔》、《李亚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根据福州的人情世态、审美感受和福州方言音韵加以改编,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如《开封府》的三大段,《珍珠塔》的《庵堂会母》与《十不亲》,《梁祝》的《事久见人心》,《李亚仙》的郑元和与丐帮,《白蛇传》的《拜塔》等都是深具个性的篇章。

  2)以专业型为主,长期与文化市场结合,增强了伬艺艺术的活力。伬艺由于历史久远,有了专业艺人在民间四百年的频繁活动,广大百姓“不会做诗也会吟”,业余的自娱自乐活动也不少。但其主体还是专业艺人班社通过书场和高台演出实行有偿服务,情况与福州评话基本相同。在20世纪50---70年代,即使文艺界绝大多数人吃皇粮,端铁饭碗,但伬艺仍然向文化市场讨生活。这种经济机制,曾使伬艺历经磨难而存活,并刻苦钻研技艺,便民悦众,取得艺术上的进步。

  3)伬艺运用福州方言进行艺术创造,经四百年的提炼、推广和积淀,成为福州方言的一座宝库。福州方言既有汉语的共性,在语音、词汇、文法、修辞以及口头语、熟语、谚语的创造上也有许多特色和闪光点,值得我们珍视和利用。

  4)伬艺是维系海内外乡亲的一条纽带。改革开放之后,伬艺数度应海外乡亲的邀请,与福州评话联袂出访美国、新加坡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在首届世界福州同乡大会上为来自十一个国家、地区的乡亲献艺,受到热烈的欢迎,显示了乡土艺术对维系、增进游子乡情的作用。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