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山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 图片 视频

  “海丝”文化是福建人解不开的情结,各类戏曲文化遗产都是福建人与世界交流融合的见证。中西文化交流除了可以共享多方资源,与世界各地的文明对话,还能将现代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畲族山歌即是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起源于民间,在交流传播中发扬光大。  

  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在同一首歌里根据唱法的不同,有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等三种变化。为了使感情更加奔放,在假声唱法上放高音,使得音区进一步提高。畲族山歌的杂歌题材中,以男女对唱的爱情山歌最多。除此之外还包括歌颂祖先事迹,讲述民族起源的叙事歌;关于历史人物、英雄传说的小说歌。

  

  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与音乐的传承主要靠畲族歌言口传身授。

  畲族人自称“山哈”,赋予民歌以“歌言”的独特称谓,“山哈歌言”被畲家人视为传家之宝。畲歌有云:“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轮”,“水连云来云连天,畲家唱歌几千年”。虽然一首歌的曲谱音调、格式基本无变化,乐器伴奏少,但十分重视歌词。通过广泛的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以歌为媒,以歌代情。

  闽东歌言分布在宁德市所辖的七县二市,及福州市的连江、罗源。闽东畲族歌言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畲族的自然习惯和曲调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福安和蕉城调。罗源和连江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独特的“双条落”二声部盘唱形式。演唱方法有假声、真声和真假声结合三种,以假声的唱法最有民族特色,闽东畲族歌言有“拦路对歌”,“蚕里来客对歌”。“做表姐对歌”,“做亲家伯对歌”等一系列罕见的盘歌习俗及定期定点规模大,群众性广的歌节歌俗。畲族歌言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以手抄唱本和歌节歌俗传承为主。

  “歌言礼”、“歌言史”、“歌言才”、“歌言情”、“歌言俗”等特征,畲族歌言这种音乐文化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歌随着畲语代代传承,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歌场传承;二是祖辈家庭代代传承;三是师承;四是手抄歌本传承;五是创作传承;六是祭祀仪式或活动中传承。

  “闽东畲族歌言”的主要价值有: 1 、首先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2 、体现了畲族歌言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3 、体现了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实用开发价值。

  畲族山歌不受时间、空间、场地的限制,不受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的约束,是一种老少咸宜、触景生情、睹物作歌、有感而发、出口成歌的即兴创作,并且歌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富于哲理,这与畲族山歇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密切相关的,畲族山歌也因此而深受广大会民的普遍喜爱。

   

  龙岩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秦汉时期龙岩山歌以福佬土著和畲族山歌为基础,经过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岩山歌艺术。龙岩山歌题材广泛,分为历史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曲调丰富,旋律悠扬清新、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传统民间唱法主要是清唱和对唱,有时也用树叶吹奏伴唱,多为自编自唱,即兴创作。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是全省19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位于永安市东南部,畲乡文化独具特色,青水地理位置优越,青山环绕,绿水长流。由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因素,构成了民间传统特色文化的生长和传承的有利环境,拥有一批以当地群众为主体的骨干队伍。

  青水民间艺术种类众多,风格独特。青水的大腔戏、大腔傀儡戏、三音歌、畲族山歌、打黑狮、小腔戏、畲族舞蹈、传统古乐、迎龙灯等,体现出青水民间文化艺术的细腻、柔美、纤巧和灵秀;家家户户的厅鼓、古建雕刻、彩绘、畲族民居等,则表现了青水文化的挺拔、刚劲、粗犷和淳朴的特质。保存有大腔戏班、大腔傀儡戏班、汉剧小腔戏班、打黑狮班,以及三音歌、畲族山歌、故事等,这些民间艺术以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方式进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口传心授发展起来。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