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软木画,用从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进口的栓皮栎树木栓层作主要原料,运用我国各种传统雕刻技法形成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各种亭台楼阁等,从其民国发源起即行销海外,是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工艺品,也是中国工艺加进口材料的完美融合。
软木画,又称软木雕、木画。
中国汉族民间雕刻工艺品。主要产于福建福州。它是一种“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色调纯朴,刻工精细,形象逼真,善于再现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园林景色,使人观后如身临其境。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作成白鹤、孔雀、糜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其中借鉴中国园林“框景”的手法,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古朴典雅。软木画问世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相传在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有人从德国带回一帧类似“木画”的作品。当地民间雕刻艺人陈春润、吴启棋、郑立溪等深受启发,遂在福建工艺传习所工读时,用从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进口的栓皮栎树的木栓层作主要原料,把这种质地轻、松、富有弹性且纹理细润的软木切削成薄片,运用中国各种传统雕刻技法,以刀代笔,用手工加以精雕巧镂,制成纹理纤细的复杂画面,并利用画框内有限的空间,使景物的形象立体化,安排上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各种亭台楼阁等。软木画色调古雅纯朴,形象逼真,画面犹如宋人笔意,意境深邃,远奥高古,清奇可爱,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软木画品种繁多,有雄伟壮观的屏风、挂屏、大摆件、小摆件以及与实用结合的产品、旅游纪念品等,达二三百种规格,四五百个花色品种,作品行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州软木画产生于1914年,由福州民间艺人吴启棋首创。巧匠们利用软木质地轻软、纹理细密、色调柔和的特性,运用传统的民间雕刻技艺,以刀代笔,将软木精心雕镂成中国画式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零部件,再根据创作需要,将这些零部件有机组合成一幅完整的景观,将中国民间精湛的雕刻技艺与中国绘画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巧妙结合,软木画由此得名。 软木画曾经一度辉煌。
吴启棋创造软木画后便回到家乡福州西园村开设手工艺作坊,西园村人竞相学艺,软木画由此成了西园村人的经济来源之一。解放前,福州软木画已经畅销海外,曾在世界博览会展出。 建国后,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手工艺品种,软木画工艺的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朱德、董必武和郭沫若等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曾亲临软木画的主要生产单位福州工艺木画厂参观。邓小平同志在参观软木画后留下“民间艺术精品”的题词。
这段时间,软木画创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曾数次蝉联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金杯奖,一些优秀作品多次被选中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和台湾厅,还有一些作品被作为外交国礼走向世界各地。 软木画不仅在文化方面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还在经济方面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初期,软木画畅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值高达5000万元以上,是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外贸出口创汇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吴传福的软木画《榕寿千秋》
1、福州软木画概述
福州软木画,又称软木雕、木画,是福州特有的一种工艺品,与福州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并誉为福州工艺“三宝”。福州软木画以欧洲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进口的栓树皮层为材料,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并经过构图设计、排列勃贴、立体配制、成品装框等步骤加工而成,其产品有半立体的挂框、屏风及双面立体摆件等。福州软木画艺术作品除以古典园林、名川大山和花草鸟兽等为表现内容以外,还可按创作者构思,设计雕刻出世界各地名胜风光和现代建筑等,其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调纯朴典雅。同时,它还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框景”手法,作品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大至方丈,小至盈尺的挂框或插屏中,以小观大,形态逼真,工艺精湛,达到了“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
2、福州软木画的起源
论及福州软木画的起源,就得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福州软木画始于民国初期,当时福州辟为全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促使各国各地商人云集福州,商业信息加速流通,促进了福州的对外交流与工艺品市场。同时,工艺品市场的繁荣,使得之后问世的软木画产品成为了外商争相竞购的艺术品。除此之外,光绪三十三年(1907)间清政府为振兴实业,在福州设立工艺传习所,聘请专业技师教授木雕、漆器、皮革等工艺的制作技术,同时也为软木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人才与技术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民国3年(1914年),时任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欧洲带回了一片“拜年卡”,内镶有一张薄片,大小不及巴掌,薄皮上是用木片拼绘出来的异国风景,在西洋用作宴会上主人奉赠客人的小礼物。许世英把它交给当时“福州工艺传习所”的木雕传习师陈春润仿制。于是,陈春润便召集学徒吴启棋、郑立溪等人共同进行研究。起初,他们利用产于福州本地的灌木水松进行制作,这种植物根茎的柔软程度近似软木,制作后的作品虽然效果不亚于拜年卡片,但因水松根茎木色灰暗,作品缺少光泽。后来,吴启棋发现制作贺卡所使用的材料与救生圈内衬垫的木材一致,便将其精心雕刻成各种风景部件,粘贴于纸板之上,制作成别具一格的风景纸板贺卡,由此开创了福州软木画先河。
后经查明,此木材是一种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栓皮栋树的木栓层,即栋树树皮,俗称软木。软木质地轻软、纹理细密、色调柔和及易于用刀雕刻。吴启棋便“传习所”完成3年木雕技艺的学习后,便专心研究软木画艺术的制作与生产,运用中国传统的民间雕刻技艺,以刀代笔,将软木精心雕镂成各种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以及虫鱼鸟兽等零部件,再根据创作题材的具体需要,将这些零部件有机地组合成一幅完整的景观,从而使得中国民间精湛的雕刻技艺与中国绘画那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巧妙而完美地结合起来,软木画由此得名。吴启棋创造软木画后便回到家乡福州西园村开设手工艺作坊。西园村人竞相学艺,由此也成为福州软木画的发源地。
软木画制作1
软木画制作2
软木画制作3
3、福州软木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福州软木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盛三衰”:1921年,吴启棋、郑立溪相继在福州城内总督后、鼓楼前开设木画店;此后,南门兜的陈馄木画店、仓山崎顶的陈树荣木画店和王云木画店陆续开张,总计十三家木画店从事生产兼销售工作。到1931年之时,福州软木画从业人员已达150多人,市场一派繁荣之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政局动荡不安,人们生活水平每况愈下,物质生活都不能得以保障,更不可能去追求所谓的精神生活。由于失去了基本生产赖以依托的外部环境,福州软木画产业状况更是日渐衰败。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软木画开始复苏并得到发展。1953年,岳峰、西园乡分别组织木画生产小组(共28户,33人)。1955年,两个生产小组不断壮大并合二为一(共68户,91人)。于同年10月,在西洪路成立福州市木画生产合作社。1958年6月,福州工艺木画厂成立,从事生产人员130余人,并专门组建由工艺美术专业技术员、老艺人和高级技工组成的生产试验小组(后为创新组),研制出打谭机、切片机、开拦机等,取代手工操作。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软木画艺人结合木雕艺术中的圆雕、透雕等工艺技法,把浮雕式半立体软木画发展成为圆雕式立体软木画透屏,弥补了以往软木画只能单面欣赏的缺陷。
文化人革命时期,福州软木画工艺品被斥为“封、资、修”产品,禁比内销,出现了产品严重积压的情况。为降低成本,木画厂被迫迁往地势低洼潮湿的螺洲(螺洲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的东南端,是闽江泥沙冲积的洲地),大量的软木画作品出现霉变、脱胶情况,因此许多产品都只能报废处理。
文化大革命之后,软木画艺术行业复苏,且技术上有了新突破。新型胶勃剂白胶制作使用成功,软木画制作彻底摆脱了困扰己久的脱胶困境。国营包销的方式一度使软木画恢复了生机。因其具有浓烈的中国装饰色彩,大量的外国订单纷至沓来。在鼎盛时期,福州软木画工艺品曾经出口创汇7000多万元,列全国工艺品出口第三位,是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外贸出口创汇率极高的产品之一。同时,福州软木画工艺技术还远播到浙江、安微、吉林、甘肃及包括台湾在内的二十多个省市地。当时,全省有大小软木画厂数十家,从业人员最多时达万余人,其中福州工艺木画厂、连江浦一「工艺美术厂、福州环城工艺厂、福州工艺美术厂、长乐文武砂木画厂的产品在全国工艺品评比中被列为优质产品。产品有雄伟壮观的屏风、壁挂、大型摆件和小巧玲珑的小摆件及实用结合产品,有二百多种规格,四百多个花色品种,畅销全国各地及港澳台、东南亚、欧美等三十九个国家和地区。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软木画未能幸免地遭遇了出「川,场的寒流和机器化大生产的冲击,加土社会上一些软木画经销商只顾眼前利益,不断相互压价、无序竞争,使得粗制滥造的劣质软木画充斥市场,最终导致福州最大的软木画企业—福州工艺木画厂倒闭。此后,老艺人大多封刀休艺,年轻艺人则纷纷另谋生计,就连软木画发源地西园村的村民们也相继放弃了这门手艺。同时,有关职能部门未能及时的对软木画艺术的生产经营加以有效监管,从而使其丢掉了市场。在短短几年内,软木画艺术行业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
时至今日,依然从事福州软木画艺术生产和研究的多半是些年过半百的老艺人,而年轻艺人因利润微薄大多不愿回到木画行业中来,福州软木画艺术依旧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政府部门己经在政策、资金、宣传及机构组建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对软木画艺术的复兴予以积极扶持,但是单纯以鉴赏和收藏为目的的消费群体毕竟狭小,软木画行业的市场销路依然不畅。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