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
茶亭十番音乐发源于福州市台江区的茶亭街的汉族民间音乐。“海丝”文化是福建人解不开的情结,各类音乐文化遗产都是福建人与世界交流融合的见证。文化是超越种族、国家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除了可以共享多方资源,与世界各地的文明对话,还能将现代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茶亭十番音乐即是福州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起源于民间,在交流传播中发扬光大。
它位于台江区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艺街。福州十番音乐的发祥地在茶亭,很显然,它最早形成流行于城市,并逐步向周边农村及福州的五区、八县。还流传到宁德、建阳、南平、古田、福安、柘荣、霞浦。福州十番,又称叶欢、什欢和十番伬。“十番”这一名称的由来,民间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福建称“闽”、“闽”与“番”意思相近,有十种闽乐器演奏,成为“十番”;有的认为按照清初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番者为更番之意,应是十种乐器轮番演奏;有的则认为,福州方言中“番”与“欢”同音,番是由欢演变而来。
2、渊源
十番音乐以它独有的魅力,在汉族民间广泛流传近三百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所使用的独具特色乐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据清乾隆年间郑洛英诗集《耻虚斋诗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词》描写十番的诗里曾记载道:“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摈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这些诗句足以体现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市汉族民间热闹、欢乐的盛况。并记载了福州十番音乐在清乾隆年间已极具规模,流行于福州城。关于福州十番音乐的由来及其演变,在很早前,福州汉族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这种用来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化出来,成为单独演奏。
3、演奏乐器
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狼串、大小锣、大小钹等五件。在元宵踩街、迎神赛会、婚丧寿喜时敲打一番。当装点仪式还显得单调感到不满足时,便考虑加进管弦乐器,包括笛子、逗管、椰胡,同时加进了清鼓、云锣。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多用双数,即双笛。双管、双胡。这时所用乐器已有十种,乐队规模基本成型。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随着十番音乐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又加进了笙、木鱼等乐器。十番音乐的乐器十分古老,应是乐器的活化石。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时期我省闽清籍音乐家陈两所著的《乐书》中便有记载。
4、演奏方式
福州十番音乐最常见的演奏手法使只有变奏,它是一种即兴性的只有的变化的重复,抓住了旋律的起点、终点或其他部位作即兴演绎和发展。
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讲究。
5、演奏风格特点:音量宏大、速度和力度富有变化、节奏明晰,主要是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汉族民俗活动中。十番音乐的曲牌大多取材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
2006年6月,福州十番被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起,福建省文化厅定期举办以“十番”为主题的专家论坛。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