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道教音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 图片 视频

 “海丝”文化是福建人解不开的情结,各类音乐文化遗产都是福建人与世界交流融合的见证。文化是超越种族、国家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除了可以共享多方资源,与世界各地的文明对话,还能将现代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连江道教音乐即是福州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起源于民间,在交流传播中发扬光大。

  福州连江道教历史悠久,早在汉末晋初境内就有道教活动。长龙炉峰山曾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唐朝邑人章寿学道于炉峰山,至今尚存磨剑石、拜坛石、炼丹井等遗址。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郑思肖潜心于道,著有《太极祭炼内法议略》三卷,阐述灵宝度亡祭炼之术,融摄内丹、雷法及儒、释之学,天师道第四十二代天师张宇初为其作序。唐宋时期道教发展,县内有道观42所,鼎盛一时。随着拜坛诵经、设醮弄仪、祈福祭禳等道教活动,连江道教音乐也不断发展。

  

  连江南湖太极道观,建于麻山鲤岩之上,临南湖、望覆釜,环境清幽,道观巍峨。有天君殿、谈空楼、玉华宫等建筑,供奉玉皇、王天君、三清等,是连江县内最大的道观。观内大殿,玉清元始天尊手拈混元宝珠,上清灵宝天尊手持阴阳太极,太清道德天尊手执宝扇,三尊塑像,雍贵庄严,高大安祥。在钟、鼓、铃、弦等乐器伴奏下,道士唱经,音韵深浑悠远、迷离清和,听者如痴如醉,仿佛进入飘渺的仙境。据连江县文化馆馆长马丁介绍,连江道教音乐早期以口传手授的形式传承,民国时期逐步用工尺谱形式记载。连江道教音乐体系形成与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其中代表人物有民间艺人陈依治,他用工尺谱的方式较为系统地记录整理了道教音乐的曲谱,著有道教音乐集成的《古闽道经》。后来旅居台湾,他整理的道教音乐风靡台湾道坛。连江民间艺术家陈正和,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对连江道教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尤其对唱词的平仄音调更是勘误精微,以简谱的形式编撰成册。民间艺人陈德旺,致力于道士诵唱音乐的修谱整理工作,编有《连江道士音乐资料》等。

  连江道教音乐大致可分三大片区,风格略有不同。一是南线片区,以奉“灵宝”为主的道教音乐,在官头镇兰田村到闽江口诸乡村一带流传;二是东线片区,以奉“三宝”为主道教音乐,在坑园乡下宫村和鼻镇、筱埕镇、黄岐镇等连江东南沿海一带流传;三是县城区道教音乐,受省城福州“禅和”影响,富有山村韵味。

  连江道教音乐共同的特点是宗教音乐的世俗化。道士们在举行法事时多请民间艺人前来“甲观”(即伴奏),艺人们在吸取了道教音乐的精华同时往往也糅进了诸如闽剧、十番等民间音乐元素,使内涵更丰富,韵律更和谐。庄严古朴中又带有几分委婉、缠绵,听起来更加悦耳可亲。

  连江道教音乐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道教乐人以及民间艺术家的呵护与培植,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在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连江道教音乐已列入福州市第二批文化遗产名录,将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