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岐码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 图片 视频

  东歧码头位于马尾亭江镇东岐村的闽江口,岩壁上凿出的码头。江边的东岐古码头。码头上还遗留着二三十级石阶,凿工精致,保存良好

  

  汉初,辟东冶港(即闽江口福州港)。汉元鼎年间,东越王余善以8000人随楼船将军杨朴远征南粤,开辟了东冶至广东的航线。后来,余善反汉,朝廷分兵四路征伐,第二路由横海将军韩说率楼船由句章(今浙江慈溪县西南)南下,从闽江口直入。汉建初八年(83),“旧交趾(今越南)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险阻”,可见当时福州港已成为中国南北货物的中转站。东岐古码头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作用自然是不可忽略的。 

   

   在南北朝时期,东岐的先民慢慢从深山向近山、平原、闽江边靠近,至宋绍兴五年(1135),东岐先民已在现村址居住,当时村子的名字叫“翁崎”。宋淳熙九年之前,省城的王峬渡从河口抵翁崎,再30里至王峬(今琅岐凤窝),东岐成为中途停靠站,东岐古码头在这时已创始。 宋庆元三年(1197),始建东岐外岭路,这里已是闽江口抵达福州的要道。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东岐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初,朝廷册封使、琉球贡船每至福州,均从这里进出。尤其郑和七次下西洋时,东岐古码头都是闽江下游泊船、候风、补给的重要地点之一。郑成功攻取福州,多次屯兵琅岐。清康熙重开海禁后,“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东岐古码头再度出现繁忙景象。 

   东岐村是福州著名侨乡,是闽江口的门户,又地处闽浙交通要道,在历史上,也是政治、军事要冲。于“海丝之路”而言,东岐码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靠近码头的地方,有一座高仅十来米的小山包,名叫“东岐山”。有现存的摩崖石刻。石刻有六处,一处位于山巅,一处位于山麓,四处位于码头边。一块石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东岐山观音庙有观音造像及记载宋庆元年丁巳(1197年)曾义璋募款铺路题刻,山麓有‘福寿’巨字刻石,江边有‘瀛洲大道’等明清摩崖石刻,是研究福州地区交通史的重要遗迹。” 

    观音造像及题刻位于东岐外岭下原岭路旁,现海关征地内。这座石刻镌于南宋开禧三年(1207),摩崖中凿造一座2.13、宽0.84的宝塔,塔身内阴刻一尊观音造像,盘腿而坐。坐像两旁石刻,全文为:“僧义璋妙宝募缘建,会坪田亩,结基铺路,计二百二丈。庆元丁巳(三年?1197)鸠工,开禧丁卯(三年?1207)告毕,纪于石。”黄启权说,这座石刻说明了这条路建于庆元三年,是当时的经济发展、建筑工艺以及交通需要。 另外一座摩崖石刻——“福寿牌”,位于东岐古码头门山麓茶亭路旁。两块石碑略呈方形,长宽各2,厚0.30,上刻篆书“福”“寿”二字,每碑各一字。传说这是宋朱熹所书。黄启权称,明董应举《建紫阳先生祠题词》和清王有树《龙津书院祀典记》都有记载:长柄宋时为铁冶场,朱熹避伪学禁,遁迹成居此,这两块石碑应该就是在当时书写的。近20年在长安又发现西岩寺后院悬崖上有朱熹题刻“仙苑”二字,更可作为“福”“寿”碑系朱熹所书的佐证,说明当时朱熹确实来过这里,东岐是长柄去长安的必经之路。 

    东岐古码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的一处申遗点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