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尧宝传略

2015-03-13来源: 省图书馆

  李尧宝,字国富。福建泉州人,1892年11月17日出生于龙会舖棋盘园油漆画及刻纸工艺世家。1983年3月20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91岁。李尧宝生前曾任泉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研究室研究员,兼刻纸料丝花灯厂厂长。李尧宝于1956年10月8日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泉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泉州市二至六届人民代表。1956年4月7日当选为福建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任泉州政协委员、市文联委员、市文史馆馆员。1957年,任福建省文联常务委员,同年加入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1960年,加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任理事及常务理事。196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62年被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3年任泉州市手工联社理事委员。1982年6月当选为福建省科协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会员。

  李尧宝把一生奉献给工艺美术事业。他自幼跟父学油漆画,随兄学刻纸,十八岁独自在闽南一带谋生。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既学习先辈的作品,又吸收同辈的技艺,融入自己的构思,使他的艺术作品独具一格。二十世纪20年代初,李尧宝应用刻纸技法镂空刻制油漆画样稿的办法创造出阴刻图案,深受油漆画同行的称赞并采用。二十世纪50年代初,李尧宝在阴刻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国画白描的特点,创造出更具观赏性的艺术图案,(即阳刻图案),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使泉州刻纸艺术有较大突破。两种家传手艺的巧妙结合,使李尧宝刻纸作品既保留明清时期装饰和建筑装饰纹样的特点又体现闽南侨乡精美高雅的装饰艺术格调。1955年福建省人民出版社为其出版《李尧宝刻纸集》。他的作品由北京工艺服务部及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销售到前苏联、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日本、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深受好评。

  (一)首创“泉州市美术工场”

  1953年,年达61岁的李尧宝怀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积极创作准备参加1954年春节晋江地区与泉州市联合举办的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上,他创作的作品获得奖励,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较高评价。艺术上的成功和社会上的认可,催生了李尧宝成立美术工场的愿望。为此,李尧宝在获奖者中倡议建立集体生产工场。这一倡议得到杨春木、许玉峰、陈天恩、林建平(小学教师美术爱好者)等人的呼应和支持。至此,泉州市美术工场成立,李尧宝被推任为“场长”,林建平先生负责行政、文书等事务。泉州市美术工场最初由李尧宝的刻纸及刻纸料丝花灯、杨春木的剧装道具、陈天恩的彩扎、许玉峰的刺绣四个生产小组组成。建厂初期借在后城林建平先生的家中。

  泉州市美术工场的生产发展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时任文化局科长的陈石先生亲自到工场关心指导,并主动多方奔走争取生产资金。由于经济得到扶持,工场生产稳定,发展迅速,工场陆续有制花、木偶、木雕、脱胎、竹编等艺种的艺人陆续加入,队伍不断壮大。1955年3月,泉州市美术工场正式隶属泉州市手工业联社领导。在省、地区领导的关心重视下,于同年4月1日正式成立泉州市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因生产发展的需求,几经辗转,1958年底,工场终于搬进花巷许厝埕的新厂房并转为泉州市地方国营工艺美术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再转为大集体,八十年代,更名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

  (二)李尧宝的刻纸艺术

  泉州刻纸始于唐,盛于宋元,八闽大地历来的刻纸仅限于供应春节及喜庆的“红笺”、“福符”等。(“福符”是张贴在大门、厅门上的横楣,红笺是张贴在房门上的横楣)。历来刻纸师能刻不能画、善画者就不善刻模板,刻模板者不善刻纸,且缺一不能成事,同时图案较单调、呆板。这一局面直到李尧宝刻纸图案的问世才有了根本的变化。他能刻善画,因材施艺,他创作的阴刻图案,既是实用的油漆画工具又是观赏价值很高的刻纸艺术作品。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是李尧宝刻纸艺术最重要的特色。解放初期,李尧宝的刻纸艺术图案在闽南地区就广为流传。他率先把刻纸艺术图样直接地运用到建筑装饰、庙宇漆画、具有闽南风格的古眠床、家具木雕、船舶彩绘;锡雕、剧装、鞋帽等日用品、观赏品的装饰及包装装饰、工艺美术、宣传广告等领域。李尧宝这种全新的刻纸艺术图案突破泉州停留在“红笺”、“福符”的粗俗阶段,而向更高层次发展。李尧宝的创作生涯,使他从“匠”转变为“大师”。

  在李尧宝的作品中,博古图案、交枝曲己图案最具闽南地方特色。他的博古图案采用阴阳兼用的手法,形象造型古朴典雅,立意深远,博古胃今。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图案“铁骨精神”:图中左侧一枝梅花插于根雕花架上的古瓶中,右边一尊白象笔插里插有书、画、笔、灵芝、戟、謦等物,右上角配有“铁骨精神”四字,整幅图案采用阴刻手法,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鲜明,布局完整,有条不紊,排列合理。从刻工方面看,只见梅花刻得流畅均匀,花蕊饱满,花茎则刀锋毕露,蜿蜒曲折,既体现梅花的娇媚,又表现出梅花雪压不屈的铮铮铁骨。暗喻人们要学梅花不屈的铁骨精神。象尊上的物件则寓意学习进步,聪明伶俐,吉祥可庆,新人新气象等祝福。李尧宝的博古图案被广泛应用于闽南“古厝”大门两侧、及传统衣柜、厅堂门扇等装饰。李尧宝的交枝曲己纹样带有浓厚的民间装饰味道,被广泛应用在刺绣、家具、建筑装饰上。他的交枝曲己纹样花枝伸展自如,繁而不乱,盘绕灵活,栩栩如生,细细品味,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构图、疏密、黑白处理等方面的奥秘,是学习李尧宝传统刻纸的必修课。他的刻纸图案即富有国画白描的笔姿,又有刀刻挺拔的风味。如;“蜻蜒金针花”,花色金黄,很是富丽,蜻蜒前足卷缩,尽力向花扑去,花亦拥他,一叶向上环抱,全幅疏密简洁、明朗,意境优美,宛如一幅国画白描---单纯而富有变化。几条线条、几个块面,把被描绘 、刻画的对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他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构图具有装饰性又不失生动和写实感。如:“双连环花鸟”,虽然是装饰图案,仔细观赏却发现它不失生动与写实:图中双鸟一上一下,相互呼应;情真意切,对称构图中有变化且具装饰性,又不流于呆板。李尧宝刻的龙有几十种,不论是双龙夺珠或九龙云游,是稚龙或是老龙,是座龙或是飞龙,都具性格,各有形态,仰首之龙苍劲有力,蟠曲自然,龙体极为灵活多变,首尾呼应张牙舞爪,刀劲挺拔,刚捷有力,形神兼备,尽显龙之威武雄壮。而细看李尧宝的孔雀,只见它身影婀娜轻盈,细颈蜿蜒,临风而立,头部微侧,似颔首、似摆头,动静得宜,那披地的长羽翎,更使孔雀显得风情万种。凤凰,乃百鸟之王,更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李尧宝最为拿手的一个题材,李尧宝的凤凰,比之孔雀更为灵活多样,有的飘飘欲飞,有的凤将来仪风已至,有的斜歇于牡丹丛中。画面优美、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李尧宝的刻纸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有象征吉祥的博古、交技曲已、瓜果鱼虫等。其作品构图奔放自如,布局严密紧凑,疏密得当,一气呵成,层次分明,繁而不乱。造型新奇独特,优雅秀丽,栩栩如生。刻工纤毫毕露,线条细腻婉转,刚柔并齐、有的刚健挺拔,有的流畅利落,技法巧妙。画面黑白对比强烈,虚实阴阳兼用,手法细腻,采用对称、放射、连续,对角等形式。体现着优美、工整、清新、鲜明的独特艺术风格,让人久望而不烦,李尧宝还成功地将刻纸艺术应用到频临失传的无骨料丝花灯上,备受海内外赞叹,誉满中外。

  李尧宝多次出席福建省工艺美术老艺人代表大会,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福建省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作品曾多次选送出国展览及全国性或省地市与华东地区的展览。他的作品获得中苏友好书店的奖金,捷克斯洛伐克的贺信、意大利的祝贺、匈牙利的赞扬、日本的赞叹。《福建群众文艺》、《福建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泉州随笔”,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泉州人文风景线”,“泉南文化”、《泉州府志》第四分册,《泉州文史资料》、《泉州工艺美术介绍》、《八闽纵横》等书刊、杂志多次介绍李尧宝的料丝花灯、刻纸艺术。国内外报刊均有报道评价很高,如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评价其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他的报刊杂志对其作品的艺术评价是已达到"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艺术境界。郭沫若同志曾为南北剪纸所作的评语中说: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巧,美在民间永不朽。

  (见沈之瑜著《剪纸研究》第十三页)

  1984年李尧宝的传略辑入《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及《中国工艺美术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中。载入《泉州府志》,编入《泉州文史资料》。

  (三)泉州刻纸料丝花灯的首创者

  泉州灯彩流行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泉州府志》中说:“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中,香闻数里”,可见灯节之盛景。灯彩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天子观灯与民同乐,放灯时间延长,灯式愈发丰富,灯品种类日众,甚至采用优质、名贵材料制灯,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世美堂灯”就有写过“灯皆贵重华美,珠灯料丝无论……"。料丝灯经过几代人的翻新改进,更为古雅精巧,金碧交辉,如镂玉裁云,令人称奇,历来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