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印章与寿山石

作者:林健  

主要责任者:林健

  篆刻印章与寿山石
  林健
  我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篆刻二字,望文生义,即篆书之雕刻。广义而言,凡甲骨、钟鼎、泉币、印章、碑版、砖瓦等器物上雕刻的篆书铭文,皆属篆刻作品,印章仅是其中一种。用篆书刻制印章,可称篆刻,更确切者应称篆刻印章。
  印章是社会政治、经济交往频繁、需要信用凭证时候的产物。吴昌硕《西怜印社记》中述及:“印之佩,见于六国,著于秦,盛于汉。”又“上而诏令文移,下至契约文犊,阁不重之。”
  秦玺汉印分官印、私印、吉语印三类。印章材料以金属为主,制作方法分铸印和凿印两种。铸者是将金属熔化后倾人印章模型而成,印章文字浑厚朴茂;凿者是以刀直接在印面凿刻而成,印章文字锋力劲折。大抵平时朝中授官晋爵多用铸印,战时军中急于封拜多用凿印。凿印刀刻立就,又称“急就章”。
  到了唐宋时代有了堂、室、斋、馆之号和诗词闲句的印章,由单纯凭信工具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形成。“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伪。”书画与印关系日益密切,促使书画家有自篆自刻印章的欲望。然而,以金属、玉石、牙角为印章材料,其硬度甚高,却限制了他们创作。大约在元代中期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风气一开,石章逐渐流行。从此,一批擅长篆书的书画家和文人,便可随心尽意地自篆自刻。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学养,所以善于贯通文艺共性,吸收了其他各种篆刻作品中篆书造型艺术,以之变化人印。发展到明清时代,流派繁衍,佳手如林,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并总结出“印从篆出,篆从印人”、“印外求印”的印学理论,开辟了一条篆刻印章艺术创作的金光大道。在篆刻印章史上出现了可与秦玺汉印相比美的第二个高峰。乃至今日“印从篆出,篆从印人”和“印外求印”尚不失为指导学印者的不二法门。由此而见,印章应用硬度较低的叶腊石为材料进行篆刻,大大推动了篆刻印章的创作繁荣,对其艺术不断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意义。
  石章材料以吾乡福州北郊寿山、月洋所产叶腊石最负盛名,用于篆刻,游刃自如。其品种繁多,名目各殊。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或以产地者名,或以坑洞者也,或按色象者名。寿山石石质凝腻,晶莹温润,色彩瑰丽。其中田石最为珍贵,价逾黄金,誉满中外。田石以黄知名,称之“田黄”。田黄之外,其他诸石如:杜陵坑之妩媚温柔,芙蓉坑之洁白纯粹,桃花、玛瑙之沉醉,水晶、鱼脑之晶莹,各有千秋,皆为珍品,倘经良工琢磨,或刻钮头,或雕薄意,制成印章,足与笔、墨、纸、砚同为文房瑰宝也。
  我国篆刻印章与书法艺术皆以线条为生命,篆刻印章线条之形质,因刀法不同所刻线条有以两边平整者而得钻锐光洁之神韵,有以两边剥锄者而追雄浑苍古之气势,有以一边平整一边剥锄而求痛快淋漓之情趣。印章石质之粗、细、松、坚关乎篆刻线形质效果,石质坚细者宜刻秀逸工致的线条,粗松者可作雄浑奇肆的线条。陈子备刻印跋语:“湖广烂如泥,却作烂铜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寿山石硬度为二至二点五度,品种不同其硬度和石质存在粗、细、松、坚不一,粗松者如:柳坪、油白洞,坚细者如:奇岗、杜陵坑。因此,篆刻作者认识各种石质,犹如书画家认识各种笔、墨、纸的性能。只有充分认识各种石质,才能选择适意印石进行篆刻制作,发挥自己技法,表现自己风格,抒发自己感情,而人精善美境界。

  1. 1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