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锡铭等 来源:福州
主要责任者:陈锡铭等
出版者:福建美术出版社
印钮
印者,信也。《说文解字》对“印”的解释是“执政所持信也”。数千年来印章一直是中国官方与平民的重要信物。中国人使用印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春秋战国时开始流行,秦朝与汉朝时期已经普遍使用.宋代印章开始与书画结合,盖在书画或图书之上,出现了“图章”这个名称。自此印章除了作为“持政之物”外,又为文人与士大夫所喜爱,成为一种艺术品。
古代制作印章的材料有金、银、铜、铁、犀牛角、象牙、玉、陶等,惟有用玉制作的印章专为皇帝使用,称之为“玉玺”。一直至元代之前,制作印章的材料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印底文字的刻制也主要由专业工匠负责。
古人在印章的顶部钻一个孔,用绳子穿起来挂在腰部或手臂上,随身携带。以后有人在印章上部雕刻简单的形象作为标志象征或者装饰,这就产生了“印钮”,逐渐发展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代官印的制度十分严格,印章钮头的款式也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的款式代表不同的官位。所以一般的臣民百姓使用的印章,不能随便制作印钮的款式。经过魏、晋、南北朝与唐、宋历代的演变,印钮制作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逐渐程式化。
印钮艺术的源流
明代以前,多以金属、玉等坚硬的材料制作印章,文人无法自己刻印。所以,文人与画家所用的印章,多是自己设计,然后请专门刻印的匠人代刻。文人讲求艺术意境,对于匠人所刻的印章,总有不尽人意之感。元朝末年著名画家王冕(煮山石农),首先以质地较软,可以手工运刀雕刻的“花乳石”(叶蜡石之类),自己行刀刻制印章。这是个划时代的创举,引起文人与书画家的极大兴趣,许多人争相仿效,蔚然成风。柔而易攻的寿山石理所当然成了首选的印材,篆刻艺术也因此取得了迅速发展。
元末明初,石章钮头的雕饰还比较简单,随着寿山石章的流行,对印钮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寿山石雕的技法有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过去雕刻石俑,多以肩膀顶着长柄刀具雕刻,行刀多呈直线种技法对于细小的印章钮饰来说,显然已经不适应。当时艺人在实践中逐步改进了雕刻的刀具,由长柄刀变成装有木圆头的短刀,以手掌与手指掌握,用于凿坯;并且发明了修光刀,称之"刮刀",右手握刀,左拇指顶住刀身,行刀既稳又准,刀法也发生了变化,婉转自如,刚柔相济,圆顺流畅,这是一次伟大的变革与转折,是寿山石雕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从此,寿山石章印钮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于寿山石具有美丽的色泽与纹理,其印钮制作精致古朴,既能欣赏,又能使用,从而得到文人雅士、鉴赏家与篆刻家的钟爱。文人的爱好与追求,乃至直接参与创作,大大丰富了钮饰艺术的品味与内涵,寿山石章钮饰开始走上纯艺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