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刻技艺琐谈

发布日期:2000-09-01   作者:马永祥   来源:福州

主要责任者:马永祥

出版者:福建美术出版社

  寿山石雕刻技艺琐谈

  石卿

  寿山石雕刻艺术,与其他文化艺术一样,必须是有思想境界、有生活气息、有艺术魅力、有文化内涵,才能成为艺术品 古往今来,在众多的文化艺术门类中,许多有历史地位的艺术家,为我们总结了丰富的创作经验,示范了不少惊世之作,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们的功绩,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石雕艺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从刻制殉葬品、佛念珠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生产、生活形式的不断演进,从简单的斧凿刀具到创造了适应雕制要求的先进工具、器械,创作的方法和门类亦随着时代进展逐步开拓,逐步规范化。

  寿山石雕的技艺,至目前为止已发展成圆雕、薄雕(薄意)、印钮雕、高浮雕、镂空雕五种技法

  以上“五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审石”环节。任何一件石雕作品,如果不注重“审石”,至少有两个负面结果,其一,浪费石料资源; 其二,作品品位不高。当然,“审石”不是人们注重不注重的问题,而是对作者天赋和努力的考验。归根结底是学习态度问题与执着追求问题。因此,“审石”是创作的必由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是业内人必修的第一课,它无情地决定作品的成败,影响艺术的价值。现将笔者艺术生涯中的领会,“五法一审”的技艺程序和要求,分别阐述如下:

  “审石”俗称“相石” (福州方言),意即在奏刀之前必先“相”其石, “相”者审度也,反复推敲,对创作设计方案打腹稿,寻找合适的刻法,圆雕耶?高浮雕耶?薄意耶?还是镂空雕?还是几法结合?经过详尽审定之后,才根据所选择的雕法进行题材选定、景物布局、姿态安排、手足投措、色泽分层,砂裂处理、石表皮层利用以及瑕疵剔除等方方面面的安排, “审石”任务才算初步完成。而后,才进人雕刻程序。

苏武牧羊 (田黄石)

  先谈圆雕法。圆雕者,即立体雕,无论人物、鸟兽、山水、花鸟 都是立体的造型,是四周都成角度之法,不论任何一个视点,都要讲究结构与透视,异常逼真 其创作过程是: 打粗坯(轮廓)、凿坯(修整实体)、修光(细刻头脸、毛发、花果、树木、景物等)、磨光(去掉刀痕,用多道工序亮出原石的色彩来)、开丝描花(毛发、衣冠纹饰的挑法)

  第二、薄雕法(薄意)。此法为省材之法,珍贵材料尤其如此 如田黄石、鹿目田、 荔枝冻等,均用此法,避免过多的斧凿而浪费材料 此法颇具作者功力。薄意者吾称其为“刀画”,即在石上以刀代笔作画也,但它比作画更难,因为石料形状不一,有裂痕(有左切、右切之分)、有凹凸、有瑕疵、有皮层,必须具有扬石之长,避石之短,化弊为利之功底,非一张作画的白纸可同日而语 特别是远近呼应,虚实沉浮,意到刀不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易也。此法的构成是: l 、审石 认真研讨其裂痕和走向,表皮之利用及疤点之处理,务须掌握创作对象之全貌而后定。2、清石。根据腹稿的设计要求,作甄别去留,完善其石 3、作画。4、钩勒(以尖刀代笔浅钩线条定位) 5、雕刻。6、核稿 即校对效果,有皮者用水,无皮者以粉末核之。7、磨光。

  其三、印钮雕 即石章钮头雕刻也,有自然台与平台两种。自然台的雕法多因章端不规则,四方型不甚四方而采取的权宜之法,布局一般无需太严谨,比较随意。平台者,则较讲究,刻钮之前必先起台 所谓台者,即印章的平台,平台以上刻钮,平台以下,方方正正完整无缺。台上或鸟兽、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作者将因形、因色、因巧异曲同工。作品效果务求古朴、端庄、尊贵。其程序较简单: 首先起台,其二,锉型,其三,凿坯,第四,修光 当然,若对象有裂纹、有瑕疵者,仍须结合薄雕法,相辅相成,才能完成其四,高浮雕法。此法对有巧色层之石较为合适 刻薄意嫌其表皮太厚,不能达到套色的效果,因此施以高浮雕为宜。所谓高浮雕者,即深度刻去石表无用色皮,现出石之内部色泽,形成表里两层套色,效果甚佳 刻制之法: 一日清坯,二日构图, 三日钩勒, 四曰雕制,五日分层修光 整个雕刻过程,与刻薄意相似,不过必须深刻,并以圆雕之刀法合成之,然后艺事成矣

  其五,镂空法。所谓镂空法,即刻好器物之雏形后再雕镂其内部,如炉鼎、锁链、兔笼之类都属此类造型 陈敬祥先生之名作《求偶鸡》,先把鸡笼外的雄鸡欲向笼内母鸡求爱之神态刻就,然后以长凿、钩凿、薄锉等特制工具,从鸡笼表面之竹编笼缝间隙,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向内掏空,镂刻时要注意笼内母鸡向笼外公鸡呼应神态的,并有数只小鸡、饲料盆等附带物,都在镂雕中完成。此法耗时极多,而且还必须是坚实的无裂痕之老坑石方能胜任,否则功倍事废 该法的雕制过程与圆雕相似,必须遵循先圆雕、后镂雕的原则,绝不能相反或同时进行。如雕件经镂雕后再刻外部主体,不但影响整个构图的完美,而且后刻外部景物,因其镂雕部份已掏空,不堪撞击,作品易损坏。

  寿山石雕刻之工艺要求,大体若此,称之为“一审五法”,不知当否当然,作者还必须苦练基本功,不能只掌握一种雕法,要能因石而异、因题材而异,把圆、薄、厚、镂、钮的各种技法都集于一手,随时加以发挥,因为一件作品在创作过程中, 由于寿山石良芬并蓄,很少只用一种雕法就能成为艺术品,必须兼而有之,才能圆满成功 此外,东方文化必不可少的书法、篆刻、诗词等,绝不是石雕工艺之局外事,应该紧密地结合在雕件艺术的氛围之中。

  艺术的成果如何,因人而异 为什么作品品位高低不同?我想,与作者的执着个性、文化素养、艺术企求、环境条件等都是密切相关的,让我们继续努力,共同再探讨吧!

  

  1. 1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