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庭寿山石雕艺术欣赏

发布日期:2000-09-01   作者:马永祥   来源:福州

主要责任者:马永祥

出版者:福建美术出版社

  周宝庭寿山石雕艺术欣赏

  王一帆

  寿山石雕始于南朝,盛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杨玉漩以古朴见长,周尚均以精巧取胜,嗣后发展形成“东门”与“西门”两支艺术流派。周宝庭的寿山石雕艺术不但继承了东门派的精巧剔透,而且吸收了西门派的古拙朴茂,精华合璧 周宝庭的作品古朴、精巧、传神,追求天工合一的境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被人们称之为周宝庭寿山石雕艺术。

  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染,中国人的感情较含蓄,常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寿山石为人们提供了品赏休闲与寄托情怀的优雅境地。早年寿山石雕多为小件把玩品,具有品赏与摩掌的双重性。周宝庭的石雕小品就具备了这种特性。

  周宝庭创作古兽作品,十分重视“相石”,他常说“一相能抵九工”。“相”就是依石的形状、大小来设计相应的题材,以工配石相石是造型艺术的第一步,作者水准的高低决定作品的“匠”与“儒”。善于利用石色,是他创作古兽作品的一大特点,淡色者多刻温顺动物,如羊、兔、鹿、象等; 色彩浓重者多雕镂威猛之兽,如虎、豹、狮等,两类相得益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创作的《虎》,以绿色的老岭石为原料,依石就势,盈握之间浓缩了雕塑语言,造型稳重坚实,线条概括雄健,虎的双目圆睁,撩牙显露,粗壮的四肢饰以螺纹,明显变形,装饰味特别浓厚,作品洋溢着朴茂、沉雄的古意,生动地表现出内在的精神气质,呈现出一种神力和朴素的美。“东门派”与“西门派”在表现技法与艺术追求上有不同,周宝庭深谙个中奥妙,能将两种风貌统一起来。作品《九璃穿环》就是两种流派合璧的代表作。他运用不同的刀法,或沉着刚健,或宛转流畅,雕镂既朴茂又剔透,九只璃虎穿盘曲旋于五个环璧之中,相互呼应、遒健灵动、透迄动人。周宝庭“古兽”作品的造型无论蹲、卧、奔、立,都概括精炼,雄浑有力,带有神化的原始纹样,使一块块毫无生命的石头,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从他的古兽作品中,可以窥见两汉艺术之拙重,六朝艺术之飘逸,唐代艺术的富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中国人的追求和理想。

  寿山石的俏色,固然让人赏心悦目,而别出心裁的构思,将石之色彩与雕刻融为一体的高超技艺,更能把艺术之美圆满地展示给欣赏者。被国家邮电邓选为邮票图案的《犀牛沐日》,就是利用石色的典范。作品构思奇巧,刀法洗炼,传统的内涵又结合超自然的手法,看是情理之中,妙在意想之外,使人感慨天公造物之神妙,亦为作者的巧思而击节。

  气韵传神是周宝庭人物精品的主要特点。从美学的观点看,人物雕刻右=种举型的美。一是理想化之美,如魏朝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之美; 二是现实化之美,如宋代自然现实主义人物之美; 三是二者融合之美,如盛唐时期理想与现实融合的人为之美。周宝庭雕刻的人物所呈现的美应是后者。高山石作品《老子》,以精炼的刀法,传达出闲适的灵气与内在的精神气质,老子手持如意,正襟端坐,表情凝思,髯须拂胸,一派道骨仙风,浪漫的韵味与古典的理性相结合,构成一种富有哲理之美。如果欣赏他的“古美”作品,如《坐鼓仕女》、 《黛玉葬花》等,都不重于对象的忠实再现,而是通过浑朴的造型、静中有动的身姿,以圆顺的刀法来表达主观的情感观念。 “手挥五弦易, 目送飞鸿难”,前一句显然是指形态,而后一句则是指传神了。周宝庭或许并不知道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这句话,但是他的艺术思想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进人这种意境,表明他把传神看得比写形更为重要,他追求的境界已经从以形写形发展到以形写神了。再从文学的角度来欣赏周宝庭的人物,作品造型的大轮廓,追求的是诗境深邃宽大的“无我之境”,局部细节的刻划寻求的则是词境精工细巧的“有我之境”,二者均含而不露,神在言外,使人一咏三叹,玩味无穷。

  周宝庭寿山石雕艺术正是通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的沟通,汇合起来,形成了更为自由、更为开阔的整体美,简而精,朴而茂,博大精深,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欣赏、品玩、研究的无限空间,被视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虎】 老岭石

  1. 1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