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2-07-01 来源:福州
出版者:福建美术出版社
浮 雕
浮雕是寿山石雕传统的表现技法之一,按雕刻层景物的厚度可分为高浮雕与浅浮雕两种。
色层分明石材较扁薄者十分适合于浮雕创作,雕刻时利用原石的色层,形成外景物色层与内衬底色层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虽不是立体的雕刻,景物因为色泽的对比而凸现出来,效果很好。若在衬底的色层中再施薄意或线刻技法,则愈加精妙。
浮雕艺术的源流
寿山石的浮雕技法,可以从古代的石窟与汉代的画像砖中找到渊源关系,至于浮雕始于何时,未有明证。
元、明之间随着用花乳石(叶蜡石之类)刻印的盛行,寿山石章的需求量急速增加,钮饰艺术取得长足的发展,刻工愈来愈精细,促进寿山石的雕刻技法、刀法、刀具发生了质的变化。钮饰以圆雕为主,也常采用浮雕技法,雕饰博古纹平钮与印边的图案等。圆雕衍生出浮雕,再衍生出薄意,这是寿山石雕技法的发展过程。
明末清初,著名的玉雕艺人陆子冈制作的玉浮雕佩件广受推崇,世人称之“子冈”牌,其雕刻风格对后世影响甚巨,而木雕与玉石子冈浮雕的发展,都为寿山石浮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借鉴。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嘉庆御笔之宝”寿山石印玺以及乾隆时的寿山石
巨玺,四面所雕饰的浮雕博古图案,就与玉石“子冈”牌的风格相似。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鼎盛时期,印钮的制作更加严谨精美,出现了艺坛巨匠杨玉漩和周尚均,他们在雕饰印钮时都常施以浮雕技法。周尚均的博古纹浮雕平钮,刀法精微而富有灵气,令人叹绝。清代大学者毛奇龄对杨玉漩浮雕印钮十分推崇“一葡萄钮,一瓜钮,其钮为杨漩所制。葡萄、瓜俱灰色,独取其白色而略渗微红色者为枝叶,其叶中蚀处各带红黄色,浅深相接,如老莲画叶然。且嵌缀玲珑,虽交藤接叶,而弯洞四达,真鬼工也。”
西门派的潘玉茂从事浅浮雕的探索,推动了浮雕向薄意的过渡。东门派艺人善于利用巧色,刀法清灵华丽,很适应雕刻浮雕。“东门清”林友清最擅于采用浮雕与薄意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作品意境深远,立体感很强。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东门派艺人创作了不少艺术性很高的浮雕作品。著名艺人林寿堪创作的浮雕作品《稻香千里》,利用银裹金旗降石,精心刻画一群白鹤凌空飞翔,千里无垠的田间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摆起伏,似乎能闻到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香,一派金秋时节丰收的景象。作品刻工精致,层次分明,疏密有致,透视感强,充分体现出作者超凡的技艺。这是一件寿山石浮雕的经典之作,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
浮雕作品“三多”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之前,寿山石的浮雕作品较少,80年代以后浮雕作品逐渐增多。跨人21世纪浮雕更为兴盛。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分析起来主要有如下因素。
【稻香千里】 旗降石 林寿煁作
近几十年,寿山石在海内外广泛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爱好,爱石者愈来愈多,寿山石的经济价值也随着一路攀升,这也加速了寿山石矿的开采。以前靠手工开采十分艰辛,遇到石线薄的矿脉,或者是金砂围岩中的石材,因开采困难,得不偿失而废弃。如今使用机械开采,工效提高了许多倍,先前废弃的老矿洞重新开采出产了许多夹层性扁薄形的寿山石。这些石材虽薄,却多有明显的特征,一般有二三个色层,黄、红、白居多,如市面上看到的许多芙蓉石、山秀园石等。金砂围岩中的寿山石,如粘岩性的都成坑石、坑头石等,往往可雕刻的石层很薄且紧紧粘在金砂岩石上,雕刻者多会把厚厚的岩石,留下一部分做衬底。“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些薄形石材的出现,为浮雕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石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