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作者:林国清   来源:福州

主要责任者:林国清

出版者:福建美术出版社

  一、印章钮饰

  钮雕是在印体顶部进行的雕刻。清以后,除在印体顶部外,还在印体的四边进行“薄雕”,称为薄意全钮雕。

  钮,便是印钮,即印顶端突出的部分(也称钮头),古代称为印鼻。印鼻最简单的雕刻是钻一个孔,叫印孔,用来系绳子,然后佩挂在身上。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就佩挂有六国相印。还有叫朱灵臣的人,早年不得志,后来做了官,仍然穿着粗布衣,人们还是不搭理他。但有人无意中看见他佩带的印章,才知道他当了官。所以印孔具有十分实用的价值。

  随着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鼻除了简单钻孔之外,渐渐增加了装饰性的雕刻。主要的有鼻钮式、坛式、覆斗式、桎式、桥式、提梁式、双环式、亭式等。但不管是哪一种图式,都仍然有一个孔洞,用以系绳,所以统称为实用印钮

  汉代由于造纸技术的发明,推动印体形制的改观,也就是说印体愈来愈大,十分不便于佩挂,改储之于盒。印孔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印钮只成为装饰性的雕刻。因此,就特别讲究艺术效果,统称为艺术印钮。其内容有人物、走兽、昆虫、飞禽、游鱼、蔬果、花卉、树木、山水以及博古等等。

  古代金属类印材的印钮雕刻,大都先刻在印模上,然后浇铸金属。元代王冕发明用天台山花乳石刻印,之后石质印材风行天下,至今仍然长盛不衰。以玉为印材,因为玉质硬,不便奏刀,仅能用铁器慢琢而成。用木为印材,因木质松,不便精雕。只有石质印材,才有两全之美。因此元之后钮雕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福州的钮雕更是如日中天。清康熙时,福州有两个钮雕巨匠一个叫杨玉璇(杨漩),一个叫周尚均(周彬)。玉璇,福建漳浦县人。尚均,福建漳州府人。皆有闽南石雕之乡的石雕工艺。他们在故乡早就熟练大石雕。当福州兴起寿山石钮雕的时候,他们轻车熟路,缩尺成寸,很快就可以在钮头的方寸之地施展才华,下足功夫,成为寿山石钮雕的鼻祖。作品《鼠瓜钮》、《璃虎钮》等皆为朝廷贡品,至今还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据说周尚均还因此被召为御工,在宫廷内为皇家雕制印钮,世称“尚均钮”,名闻遐迩,为收藏家所争相追崇。

  周尚均在制作印钮同时,巧用寿山石五彩斑斓的色彩,以中国画写意法,描人物刻山水、花卉、松竹等景物,作为印章的纹饰。后代,如潘玉茂、林清卿等人学习“尚均法”,开创薄意全钮雕的先河。

  二、钮雕人物技法

  人物题材的钮头雕,一为钮头雕,一为全钮雕。钮头雕采用传统圆雕技法。即从前后左右上下等6个方一位进行雕刻. 特别富右立体感。但囚为钮头的下方位连接着印台、连接的部位免去雕刻刻刻。这个部位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甚

观音 汶洋石 王祖光 作

 

至是全方位的不雕刻。剩下的仅前后左右上等5个方位,但其采用的雕刻技法与圆雕没有什么不同。

  全钮雕大多是自然钮,整枚印体中没有印台、从印顶到印边,浑然一体成为印钮,所以称全钮。全钮贵在自然,因此只能随着石的形状、在表面作薄意雕刻图形因为钮的范围扩大到整枚印体的四周,相对来说。图面大了。所以称全钮雕。宜于雕刻有故事情节的历史人物

 

皆大欢喜 白芙蓉石
6 * 1.3 * 10cm
潘冬宁作

 

  在雕人物的同时,还要雕刻一些发生故事的背景、如山水、花卉等。

  清之前全钮雕大多采用浅雕技法。清以后,有福州的周尚均、潘玉茂、林清卿等寿山石雕艺人,先后创造和完善薄意雕刻技法,并用于全钮雕。薄意即以中国画为基础,在石的表面,以刀代笔进行比浅浮雕更浅的雕刻,几近于画,但比画更有立体感,又同中国画一样讲究意境的表现,所以称薄()意。名贵的独石(即掘性石)如田黄石、芙蓉石、高山石等. 舍不得削浅方帝、则人多川薄.

三仙浮雕章 巧色芙蓉石 郑世斌作

 

技法 刻画成全钮。在我们这套系列中,薄意 专立一册《寿山石印钮--薄意》,该册全面介绍了薄意的历史和技法,并附有大量精品图片,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人约黄昏后 山秀园石 陈益传 作

 

释道儒 杜林石 陈益传 作

  

  1. 1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