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主要责任者:方宗珪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第二章寿山石的种类与鉴别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矿物名称叫“叶腊石”。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有的以产地名,有的以坑洞名,也有的按石质色象而取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类。

  田坑,指寿山乡一带溪旁水田底所埋藏的零散独石,水坑,指寿山乡南面的坑头矿脉,其中冻化部分,质尤通灵,俗称“水冻”,山坑则泛指寿山周围的腊石矿,由寿山、月洋二个区域组成。高兆《观石录》谓:“水坑悬埂下凿,质润姿温。山坑发之山蹊,姿暗然质微坚,往往有沙隐肤里,手磨挲则见。”对水坑、山坑两类石的外观特征作了形象的概括比较。

                                      第一节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在寿山乡的内外洋隔界山麓,有一条屈曲小溪流,名叫“寿山溪”。就在这条仅数里长的小溪两旁的水田底下的古砂层中,零散埋藏着一种稀有的宝石。因为它产于田中,多呈黄色,因而取名为“田石”,或称“田黄”。田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它沉积田地中,采掘极难,多为当地农民在农闲之时,翻田搜掘,偶然所得,故极稀有而见珍。

  “田石”,是田坑石的简称,历有“石帝”、“石中之王”等尊号。在世上极负盛名,视同瑰宝,其价值与金玉相垮,所谓“一两田黄一两金”。质纯的田黄,甚而往往“易金数倍”,正如民谣所称“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田坑石在地质学上称为“冲积型砂矿”,外观特征:质极温润可爱,微透明或半透明,肌里隐隐可现萝卜状纽纹,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石表有时裹黄色或灰黑色石皮,间有红色格纹。萝卜纹、石皮和格纹是田石的独有特征,所谓“无纹不成田”、“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但就石质而论,自然以纯净为贵。纹乱、皮粗、格多者终非珍品。

  田石按产地的不同,又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礁下坂之别:

  上坂又称“溪坂”。指靠近坑头溪水发源地一段的水田。该地所产田石,多色淡而质灵,似坑头“水晶冻”一类,中坂紧接上坂,下至铁头岭,中有溪管屋。所产田石质最佳,色浓质嫩,堪称田坑之标准。下坂位于坑头、贝叠两溪会合处之下游,所产田石,色如桐油,质地凝腻。礁下坂靠近礁下,田中偶尔也产田石,但多质硬而粗,色黝暗。

  田坑石在工艺上命名,主要按色泽区分品种,辅之以石质、产地。通常分为:田黄石、白田石、红田石、黑田石四种。此外,还有硬田、搁溜田和溪管独石等。

                                              田黄石

  田坑石中以黄色为最常见。凡黄色的田石均称“田黄”。沿溪的田中都有出产,以中坂田所产质最佳。田黄石表皮多具微透明黄色层,肌里则玲珑透澈,有黄金黄、桔皮黄、批把黄、桂花黄、熟栗黄、杏花黄、肥皂黄、糖裸黄、桐油地等数种。其中以“黄金黄”、“桔皮黄”最稀罕,“批把黄”、“桂花黄”次之。“桐油地”则色暗而浊,列为下品。在田黄中,有时还会遇到通灵无比的透明体,如新鲜的蛋黄,又名“田黄冻”,则价值连城。还有一种田黄,外裹白色层,而内纯黄色,民间称为“银裹金”。

                                              白田石

  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产自上、中坂。色泽并非纯白,多略带淡黄或蛋青色,酷似羊脂玉,萝卜纹明显,有红筋,格纹如血缕。以质灵、纹细、格少者为最佳。高兆《观石录》形容这种石“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另有一种外裹黄色层,而内为白色的田石,民间称为“金裹银”。

                                              红田石

  色红的田石名“红田”。分“正红”和“偎红”二种。“正红”色如桔皮,鲜艳通明,又叫“桔皮红田”,这种红田石极为罕见。另有一种,是因为烧草积肥等人为的原因,使土层受热,而埋藏田中的“田黄石”受高温的影响,表皮二氧化铁引起化学变化,形成红色层,肌里则依然保持原有的黄色。此类石,民间也叫它“红田”。因为石质受温度影响,往往逊其温嫩,所以并不为人们所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