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满目的山坑石

主要责任者:方宗珪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第三节琳琅满目的山坑石

  山坑石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乡村约十几公里方圆的岩层中。石质因脉系及产地的不同。各具特色,有时在同一矿脉中,由于坑洞之别,石质亦见差异。即使一个坑洞开采出来的矿石,石质、色泽也变幻无穷。所以山坑之石名目特别丰富,多以出产地命名,皆凭借外观特征进行鉴别。

  (一)寿山区域

  南面矿系——高山矿脉

  高山石

  高山石因产于寿山乡南面约二公里的“高山峰”而得名。高山与旗山、猴柴谭山构成寿山的三大主峰,山峰青崭耸拔,峰顶呈覆盂状,高度为海拔982.8米。山中矿交错如藤,矿床厚自数厘米直至数米不等。开采年代悠久,自宋至今,终未间断,是最常见的“寿山石”种之一。年产工艺叶腊石最高达六十吨。

  高山石,质细而微松,莹洁而通灵,惟含水份较他石略多,故每遇严夏酷暑,或秋冬气燥,石面容易出现枯燥干裂,色泽也渐变黝暗无光。需久浸于植物油中,或经常揩油保养。这样,不但可以永葆光彩,而且油质渗透石层内部,久之,则石性稳定,浑厚古朴,称为,I日高山”。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一个颇为恰当的外号“财主石”。故世人往往爱其旧藏而鄙其新出。

  高山石色,瑰丽多彩,红、黄、白、紫、黑、灰、赤者各色俱备。而各色中又有浓淡深浅之分,变幻万千。凡单一颜色的高山石,一般按色定名,如“红高山”、“黄高山”、“白高山”等。每色中,又因象取号,如“红高山”中,又分荔枝红、桃花红、美人红、爪瓤红等多种。其他色如朱砂者,名“朱砂红高山”,如玛瑙者,名“玛瑙红高山”,深红而不透明,如酒糟色者,名“高山糟”;质粗色白而欠光泽,如墨鱼骨者,名“墨鱼骨白”,不透明呈惨白色者,名“鸡骨白”,如粗质陶瓷者,名“高山孩”(福州方言,陶器称为“孩”),色暗黄,肌隐半透明斜纹,状如芋草者,名“草芋高山”,……名目之多,不胜枚举,皆由观赏者想象而定。

  高山石,常有多色交杂,或由淡渐浓,或色层分明,或如行云流水,或如彩霞生辉,习惯上称为“巧色高山”。是雕刻工艺品理想的原材料。

  高山各矿洞所产之石,其质微有差异的,又常以矿洞定名。主要有:

  〔和尚洞高山〕洞在高山峰顶,传为明代寺僧开凿,故名“和尚洞”。石多土红色或灰红色,质结实,微透明。该洞石早巳绝产,现遗洞尚存。

  〔大洞高山〕一名“古洞”。位于“和尚洞”下方,亦为古代僧侣所凿,矿洞深且广,盖于周围各洞,故号“大洞”。石质较为坚硬,有白、黄等色,或各色交杂,偶有结为“晶”、“冻”者较佳。

  〔玛瑙洞高山〕洞位于“大洞”下,据传亦为明代僧侣开发。石色以红、黄为常见,但多裂纹,其中质纯者,似玛瑙,故名“玛瑙洞”。以色泽可分“玛瑙红”、“玛瑙黄”两种。

  〔亡油白洞高山〕该洞系“大洞”的分支,民国初年开凿。石质涩而不灵通,色多乳白或微黄,似油脂,时有点点色块如花生糕。这种石,经油浸溃,石质渐变明净,白色亦转为牙黄,但离油则又恢复原状。历久色变暗而裂纹增,能保持通明者殊难,又称为“油性高山”。

  〔大健洞高山〕洞位于“和尚洞”旁,分为数个支洞。洞为清代黄大健首先开凿,故名“大健洞”。石质稍硬,有砂格,易开裂。色多黄、白,偶有红色。

  〔世元洞高山〕洞在“大健洞”后侧,为清代张世元首先开凿,故名“世元洞”。石质稍坚实,色泽鲜艳,以红、白二色最为常见。

  〔水洞高山〕洞位于“世元洞”下方,矿床深入地下水层,故以“水洞”取名。石质灵通明亮,有萝卜纹,色洁白或略带淡黄,经油浸蚀后,透明度不逊于水晶。

  〔嫩嫩洞高山〕位与“水洞”邻近,亦以开凿人取名。色淡质灵,肌里隐细萝卜纹。质佳者可与坑头“水晶冻”媲美。该洞出产量不多,一九一三年曾采掘一批珍品,俗呼“民国二高山”。

  〔四股四高山〕洞在“嫩嫩洞”旁,因由四户矿工合股开采而得名。石质坚硬,微透明或半透明,有红、黄、灰、白数色,无论石质与色泽都极似“都成坑”,两者难以分辨。

  上述诸种均为寿山没有组织专业队集体开采之前的私人犷洞,产量有限,时断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