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宝石的品级评定与鉴别

主要责任者:方宗硅

 田黄宝石的品级评定与鉴别
  方宗硅
  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贵重宝石,因出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村田地中,色泽多呈黄色而得名。这种宝石块度较小,状如卵蛋。“无根而璞,无脉可寻”,素有“易金三倍”之说。近十年来,收藏“田黄石”热潮风行国内外,作为财富和地位象征的田黄石价格,也扶摇直上,远远地超过了历史水平。
  田黄石既具极高的经济价值,但目前尚无法通过仪器对其进行有效的鉴定。所以如何根据外观特征来鉴别它的真伪,评定它的品级,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十分细致的工作。
  据地质研究,田黄石属“地开石”的一种,其化学成分与寿山高山、坑头、都成坑矿系略同,唯独三氧化二铁的含量稍高。究其生成原因,可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由于地层的变化,寿山矿脉中的部分矿石从矿床分离出来,随着溪流冲积在溪旁的基础层上,后为砂土所覆盖。矿石埋藏田中,日深月久,表皮所含的三氧化二铁受到土壤中的水分、温度等因素影响,逐渐酸化,自身渲染。从而改变了原有的面目,形成独有的特征。
  寿山溪坑头支流,自坑头占山麓发源,向北流约两公里至铁头岭寿山庙旧址,与北来溪水汇合,折而东南流约两公里至雄下,再合都成坑小溪之水向东人连江县境。田黄石仅产于自坑头至礁下约数公里溪岸的水田中,从水田地段分为上坂、中板、下坂和雄下坂。上板又称“溪坂”,指靠近坑头发源地一带水田,所产田黄石,色淡质灵,近似“水晶冻”;中坂紧接上坂,下至铁头岭,所产田黄石,色浓质嫩,堪称标准;下坂位于溪水汇合处之下游,石色多浓艳,质地凝腻,雄下坂所出,质地较凝结。
  尽管挖掘地不同,石质有所差异,但并无名显界限,所以一般不作为定名的主要依据。传统习惯,田黄石的品种,按色泽和质地命名。
  以色分,有田黄、白田、红田和黑田四种:
  “田黄”中,又有黄金黄、橘皮黄、批把黄、熟栗黄、桂花黄、肥皂黄、糖释和桐油地多种,皆以色象而分。
  “白田”并非纯白,略带淡黄或蛋青色。萝卜纹明显,格浓如红筋。
  “红田”色近橘皮,鲜艳通明,称“橘皮红田”。另有一种“偎红田石”,是田黄石经人工偎锻,形成表皮的红色层,肌里则仍保持原石黄色。
  “黑田”有黑皮、纯黑和灰黑三种。黑皮是指田黄石表面包裹的黑色皮层,因状如癫蛤蟆之皮肤,或乌鸦之项颈,故又称“乌鸦皮”、“蛤蟆皮”。纯黑则通体墨黑,渗带储色。灰田则呈灰黄色。
  此外,还有“银裹金”(外裹白色皮,内为黄色者)和“金裹银”(外裹黄色皮,内为白色者)二种,殊属稀罕。
  尽管田黄石有诸多色相,但终以黄色为基调,不过偏色而已,故以“田黄”为统称。
  以质分,石质通灵者,称“田黄冻”,价值最高。质地粗劣者,称“硬田”,不为收藏家所重。
  评定田黄石的品级,主要从质地、色泽、石形和重量四个方面来衡量。
  一、质地:以洁净、细腻、温润为上,以莹澈为贵。鉴赏家总结石质有六德,即:细、结、润、腻、温、凝。能六德兼备者,堪称“神品”。
  二、色泽:以黄金黄为贵,橘皮红为罕,批把黄最普通,桐油地则略逊。白田不经见,黑田为下品。银裹金、金裹银,稀有而见珍。“乌鸦皮”乃田黄石所独有,雕刻艺人多留其最美处,以辨真伪。凡色泽纯洁者为佳品,浑浊或混杂者次之。
  三、石形:田黄石多呈自然块状,能略带方正者难得,磋峨丰满者为上品,扁平露棱者品级稍低。
  四、重量:田黄石的重量,不及30克者,称“田黄仔”,不能列品。30克以上方可成材,逾重逾难寻。能达250克者,称“大田黄”,个别也有发现500克以上的“超级田黄石”。但材巨的田黄石,又往往质地欠纯洁,若能兼备质、色、形、材者,尊为“王中王”,稀世奇珍。
  由于田黄石是价值很高的宝石,挖掘不易,产量极微,商贾为牟利往往以外观近似的他坑之石仿冒田黄石,甚至用种种手法伪造田黄石,因此鉴藏者要深人研究田黄石的矿质特征,才能准确地进行鉴别。
  在名目繁多的寿山石品种中,若以矿状划分,大致有脉状矿体和冲积型砂矿两类。不同矿状的矿石,质地有着明显差异。田黄石属冲积型砂矿类,既具有砂矿的共同特征,又有独特的石质。鉴别时应首先从矿状人手,分辨掘性独石与洞产矿石,再对照田黄石的独有特征,反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