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鉴赏新编

主要责任者:董洪全

出版者:湖南美术出版社

  寿山石概述

  他山之石皆卑凡 天遣瑰宝生闽中

  ——清朱彝尊

  清代文学家朱彝尊所说的“天遣瑰宝”,就是中国四大印石之首的寿山石。

  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寿山及其邻近地区。

  寿山、九峰山、芙蓉山,就是南宋梁克家所说的著名的“三山”。

  “三山”风景秀丽,形势险峭,宋元明清各代,均出现过对其美色咏叹的诗赋。

  南宋诗人黄斡有《游三山纪行十首》诗,称“三山”是:

  仰人云霄不盈尺,俯视天高浮寸碧。

  闲云吞吐溢涧谷,飞泉喷洒下石壁。

  明代布政史谢在杭游“三山”时,时而感到危峰夹立、寒涛澎湃,时而感到群峰环罗、松括葱倩,时而感到数道飞瀑、矢矫奔腾,时而感到石桥流水、禽声上下,时而感到鸟道盘空、山山相续??特别是莲花峰后,万山林立, “三山”鼎足虎踞,水云聚散、山川连属,幽曲灵秀而又苍莽奔放。

  寿山石孕育在如此钟灵毓秀的环境之中,怎能不生就神骨凝水、精华射虹的千娇百媚态,怎能不脾晚群石而独树一尊!

  寿山石矿物成分为叶蜡石,细小的叶蜡石含量达95% 以上。

  叶蜡石又称蜡石,化学成分为AL2[Si4O10]OH2

  叶蜡石属单斜晶系,通常成致密块状、片状或放射状集合体。

  叶蜡石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约占6O % 7O % )、氧化铝(约占25% 30% )、水(约占4% 6% )。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比例的不同,可以形成高岭石、石英、绢云母等不同的矿物。

  叶蜡石含多种微量元素,如钾、锰、锑、铬、铜等,微量元素的变化往往决定叶蜡石颜色的变化。

  叶蜡石多白色或浅黄、浅绿等颜色。

  叶蜡石具有“三光”: 玻璃光、珍珠光、油脂光。

  叶蜡石硬度为22 . 5,比重为2. 652. 9

  叶蜡石主要产于火山岩中的交代矿床,一亿多年前,寿山一带处于火山活动期,汹涌的火山熔浆形成了又宽又厚的火山岩层,而其中的酸性岩层,在长期的蚀变中形成了主要成分为叶蜡石的各式石种。

  叶蜡石的通透度和温润度,主要取决于含量仅为5% 左右的结晶水。

  烩红、偎乌会让结晶水遭到破坏,从而使石质变干、变涩、变脆。

  寿山石韵

  蚀斑驳杂的新石器时代的寿山石锨、南朝寿山石猪等等,用沧桑证明了寿山石历史的悠远。

  代是寿山石的第一个传播期。

  唐代佛教盛行, “凡富人多丁,率为官为僧。” “若群僧者,所饱必稻粱,所衣必锦觳, 居则邃宇,出则肥马。” (唐孙樵《复佛寺奏》)

  唐武宗元年时,全国僧人有17余万,而仅仅过了四年,唐武宗五年时,一次还俗的僧尼已多达26万人。

  所以有人对皇帝说: “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当时的寿山地区,也是寺院林立,比如九峰寺院、芙蓉寺院、林阳寺院等,僧人多达数千。

  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在香烟缭绕、磐拔齐鸣之际,往往会获得寺院些许馈赠,这些馈赠大多是僧侣们随手拾取的寿山石雕磨件,如佛珠串、如意 饰件和摆件等等。

  寿山石借助缥缈的梵音,随着信徒的足迹,走向了东南亚和全国各地。

  宋代"官取造器"是寿山石第二个传播期的前 奏。现代画家黄宾虹(18651955):“寿山石发明于元明之间,最初有寺僧见其石有五色,晶莹如玉,琢为牟尼珠串,云游四方,好事者以其可浸可刻,用以制印。”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见解。他所说的“发明”,指的是开始明亮,即《易系辞下》所说的“旧月相推而明生矣”的意思。

  宋代虽有"官取造器",但因“居民苦之”,荤致巨石塞其坑,乃罢贡。

  只有到了元明之间,寿山石的开采和利用,才得以彰明较著。

  元明两代,是寿山石第二个传播期。谢在杭是第一个提出品判寿山石标准的明代学者,他力推“艾绿为第一”。

  南宋梁克家说过,寿山石有红、有细(浅黄) 有紫,“惟艾绿难得”。

  明《阂杂记》一书也有记载: “水坑 以绿为贵,所称艾叶绿也。”

  把水坑的绿色晶冻品为第一,在明代万历朝前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后来的"石帝"田黄,当时还深埋在它的"潜邸"寿山村的田土里。

  朱元璋是第一个体验过寿山石药效的明代皇帝。

  陈越山是明末清初第一个采石致富的官宦子弟。

  康熙皇帝是清代第一个大规模开采寿山石的皇帝。《观石录》称: “丁已康熙十六年(1677)后,大开山,日役民一二百人,环山二十里,丘陇亩亩,皆变易处。”

  清代皇帝除顺治之外,都是寿山石的爱好者。

  康熙有“康熙宸翰”等寿山石印章。

  雍正拥有寿山石印章160余枚。

  乾隆的寿山石印章多达609枚,其中的“田黄三连章”更是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据说,乾隆还梦见过玉帝亲手赐予他刻有“福、寿、田”三字的黄色石头。把田黄封为“石帝”“石中之王”也是乾隆时代的杰作。

  咸丰有“御赏”和“同道堂”寿山石印,就是这两枚小小的印章,让慈禧处于权力巅峰长达四十七年。

  清代出现了两部重要的有关寿山石的著作: 高兆的《观石录》和毛奇龄的《后观石录》。

  明清之间出现了两位光芒四射的寿山石雕巨星。

  一位是福建漳浦的杨玉漩(又名玉漩、杨矶)

  《漳浦县志》称他: “凡人物、禽兽、器皿,俱极精巧。”

  清周亮工《闽小记》称他:“运刀如鬼工。”

  清高兆《观石录》称他: “磐礴尽致,出色绘事。”

  杨玉漩借鉴古玉俏色技法,开创了寿山石巧雕的先河,他的“一分许、三分薄”的“薄意雕”更是千年一见的绝技。

  另一位是与杨玉漩同地,但出生稍晚的周尚均(又名周彬)

  周尚均当过宫廷御工,见识过诸多历代宫藏文物,特别是古代青铜器,曾使他“如痴似狂”。借鉴青铜器的造型,他创作了很多古色盎然的寿山石印纽,有辟邪、有瑞兽、有神人、有龙凤,不仅手法夸张、立意新颖,而且雕风精细、刀工娴熟,常被作为贡品而为宫廷收藏。

  杨玉漩和周尚均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代代相袭、代代出新,逐渐形成了寿山石雕两个著名的艺术流派: 集中居住在福州西门的杨传弟子被称为“西门派”散居于福州东门的周传弟子被称为“东门派”

  “西门派”以“薄意雕”为主,所以又称“薄意派”,代表人物有林清卿(西门清)等。

  “东门派”以“圆雕”为主,所以又称“圆雕派”,代表人物有林友清(东门清)等。

  林清卿、林友清之后的蒋列卿、张日中、沈松年、石卿、林培谦、徐汉、潘玉茂、马文、郑仁蛟、林元水、周宝庭、林寿堪等人,均是寿山石雕中的名家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