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收藏

主要责任者:陈吉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1. 原石收藏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于唐光启三年(887)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坳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断艰”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但其时收藏“寿山石”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茶,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寿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寿山石工艺品外,其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极具有收藏的价值。比如说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因为有“易金十倍”的价值,收藏一块田黄石,便是一个资产的“保险箱”,也可以说是财产数量的象征。因此自古至今不断有许多“千金买田黄”或是“万金买田黄”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为了艺术的欣赏。清高兆的《观石录》说:“名流学者,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锦囊玉案,横陈斋馆,接文采则增荣,共欣赏则无倦。”便是文人学者收藏寿山石的盛况和目的。高兆有几个朋友都是寿山石原石的收藏家,如陈越山、林道仪、彭十厓、陈篙山、林涉庐、王君宠、杨去声、唐湛一、二胜道人、长庆定公以及李某人等等。其中最多的是彭十厓,有51枚之多,而且品级都十分高贵。有“如之郊原春色,桃李葱笼,”;有“两峰积雪,树色溟檬,飞鹭明灭”等。高兆是清康熙时的学者。在《观石录》中,他才提过王君宠和李某几枚的寿山石经过杨玉塔作过印钮,其余全为原石,或稍经修饰。可见清初的寿山石收藏较重于原石的“原汁原味”收藏。便像现代收藏南京“雨花石”一般。因为石的本身就已经太有收藏价值了。接着高兆《观石录》的是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也大多写寿山石原石的收藏,其盛况更为壮观。他说:“凡将军督抚,下至游宦兹土者,争相寻觅。上者置几榻把弄,次者镂刻追琢??”所说的“上者”不经“追琢”的原石便可以置几榻把弄,或是简单雕了印钮。但值得收藏的更重要的是原石的韵味。现代寿山石收藏家仍有许多热衷于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国一个教授“万金买田黄”,便是买了一块2两重的田黄原石材。台湾有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寿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国画家齐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话。他则穷搜广采,收藏了一千颗,而且是质量上乘的“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戏称为“千石王子”。

  2. 寿山石雕品收藏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见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说,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汁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风气。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也随着寿山石雕艺术的不断提高,收藏寿山石雕成了欣赏、保值、考古、交流、藏珍等的重要内容。不但各地的博物馆争相收藏,社会上更涌现有许许多多寿山石雕收藏家。掀起一阵又一阵的寿山石雕收藏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