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宗珪 来源:福州
主要责任者:方宗珪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第六章关于寿山石资料
第一节介绍几篇专著
观石录《观石录》是专论寿山石的第一篇著述。作者高兆,字云客,福建省侯官县人,是清初著名学者,曾辑《续高士传》等书。
清代初年,高兆自江左归里还乡,正值其友陈越山因开探寿山石而发迹之时。寿山乡“日数十夫穴山穿涧,摧岸为谷,逆路之间,列肆置侩”。社会上的名流学士也争相收藏寿山石珍品,“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五彩夺目的寿山石使高兆“心目既荡,嗜好为移”。于是将他在陈越山、林道仪等十一位友人处观赏到的寿山美石一百四十余枚,纪录成篇,取名《观石录》。
《观石录》写于康熙戊申年(公元1668年),全文二七百字。文章对每一位收藏家的寿山石,逐件加以形容、评介,并分定神品、妙品、逸品,按其形色百股描绘。文中虽然没有列出具体石种品名,但明确指出“石有水坑、山坑:水坑悬埂下凿,质润姿温,山坑发之山蹊,姿暗然质微坚,往往有沙隐肤里,手摩掌则见。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等等。初步划分了寿山石的大类,并形象地概括了各自的特征。篇末录卞二济“寿山石记”一篇。
《观石录》还对当时著名石雕艺人油子和、谢奕、杨玉漩等人的艺术技巧,给予高度评价。总结了他们雕刻寿山石的“相石”、“解石”以及磨光等经验。是一篇很有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章。
《观石录》一文见于乾隆间侯官郑氏注韩居藏钞本。清乾隆鲁曾煌《福州府志》、道光陈寿祺《福建通志》、民国陈衍《福建通志》均节录。陈衍在《福建通志》中记《观石录提要》说:“(观石录)自序后叙列各友人所有之石种种佳处,次言赏鉴之法,末一跋各友人之存亡兴衰,石之聚散完毁,笔墨皆甚稚净。兆,崇祯间诸生”。
一九二八年《观石录l次入黄宾虹与邓实合编的《术从书》初集第一辑三册。
后观石录
《后观石录》是稍后于《观石录》的又一篇寿山石文著。作者毛奇龄(1623年1716年),字大可,号晴,又以郡望称“西河”,浙江省肖山县人。是清初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曾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篡修官等职。擅长骄文、散文,工词,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一生诗文著作甚富,有《西河诗集》及《西河合集》四百九十二卷等传世。
毛奇龄在康熙二十六年间(公元1687年),曾州,获寿山佳石四十九枚。“偶于谛观之次,共录一笺,以当展玩”。因见友人高兆有《观石录》一篇流传人间,故以《后观石录》为文章题名。
《后观石录》全文三千六百多字,对自藏寿山石章的规格、色泽、石质以及钮制、刻工等,逐一作了详尽地记录、评介。为研究当时寿山石的品种及雕刻艺术,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文章就寿山石的品种评定提出了“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论点。对近代寿山石的分类、评价有很大的影响。文中还极力推崇寿山田坑石,认为“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后人将前后两篇《观石录》称为“双璧”,看作是最早研究寿山石的专著,给以高度评价。
张潮在《后观石录跋》中说:“前观石录,仅观他人之石耳,非能有其石也。后观石录,则真有其石矣。石之非我有者观之,苟思攫之,樱非君子之道,或仅如烟云之过眼,则又未能释然于魂梦之间也。若石为我之石,观亦姿我之观,斯可云大观而无憾。但虑有如昔人所云:非独公爱,我亦爱者在其傍耳。”
乾隆末纪的等篇《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六,子部谱录类存目记《观石后录提要》说:“是编皆记其客福建时所得寿山诸石,一一详其形色,凡四十有九。……其记寿山之石,明谢在杭始言之,然未之见。后山僧偶磨为印,亦不甚著名。国朝陈日浴乃粮斋开断,大著于世,其事在康熙戊申。考古人印,惟铜玉最伙,顾氏印蔽,或间注绿宝石印,亦不知其为何宝石。其以灯光冻石作印,则始于文彭,国朝初已久行于世。不待康熙七年陈日浴始采而黔之,奇龄第据所见言之耳”。
《后观石录》于康熙末年刊于《西河合集·文集》。乾隆鲁曾堤《福州府志》、道光陈寿祺《福建通志》、民国陈衍《福建通志》均节录。一九二八年《后观石录》收入黄宾虹与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初集第三辑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