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寿山石章文化艺术的多元性
林勋
中国人用印的历史远溯商周,史料《周礼·地官掌节》记载:“货贿用玺节。”注:“玺节者,今之印章也。”古代印章的材料为金属、玉石、玛瑙、水晶、角牙、竹木等。由于难以刻制,多是文人书篆后,由匠人铸造或雕凿完成。
元末画家王冕(公元1287一1359年)始创用花乳石治印。文人以石治印,触发了治印材料的变革,印艺术的勃兴。邓散木先生评价这个变革给印坛带来:“刻画称意,如以纸帛代竹简,从此,文人学士无不以研朱弄石为一时雅尚矣。”印石作为文人治印的材料,把压抑文人创作的金玉难就的栓桔彻底打破,治印成为文人掌上的余事,使古老的篆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一、印人论寿山石章的印石地位
作为中国三大印石,文人治印初用青田石、昌化石,继用寿山石。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泉州文管会珍藏的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蛰遗印各一枚,白文镌“李蛰”,朱文镌“卓吾”。钮刻蹲坐侧首单狮,神态淳朴,刻工粗犷,由此可窥明代寿山石章的篆刻风格与钮饰的水平。
印人治印讲究印石的质地,是否适合篆刻创作为标准。元明以来,寿山石章应运而生,得到大量的使用。寿山石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具备硬度适中的优点,倍受篆刻家的赏识。至乾隆年间,田黄、芙蓉、鸡血石被誉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石作为印石瑰宝登上乾隆皇帝御案,成为帝王的御印、石中之王。青田石虽然最早被印人使用,但由于质与色上的缺憾,被排斥在中国印石三宝之外。我们可以从中国印坛篆刻名家的著述中看到印人对三大印石的评论。
著名的篆刻家邓散木先生在《篆刻学》中提到:明代文彭用青田石治印,印成后,辄就火锻作铁色,石经火,性即顽裂,不复再中刃,盖以杜后人之磨碧重刻也。并说:“寿山石出福建闽侯寿山及月溪二乡,石质较青田坚致。”邓散木先生用文彭锻烧青田石增加硬度,寿山石和青田石的石质比较,阐明印石的石质对篆刻创作效果及保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篆刻家韩天衡先生说:“在三大类印石中,青田石素妆淡抹,色泽明显地单调,但单纯、雅致也正是其妙处所在”;“昌化石总体说来性较松腻,受刀欠爽挺,这与其内部分子结构欠紧结有关。故以昌化石刻印,其实用、耐久都逊于青田或寿山,朱文印益易失去刀口”;‘寿山石品类在150种以上,迥别于青田的淡雅,班斓多姿,七彩流光,显示出撩人的美丽。”并指出:“以印人刻印的标准评论,田黄、芙蓉都是理想的石材。”
寿山石作为实用印石,从明清以来,以它石质中内涵的“细、结、润、腻、温、凝”的特性,获得印人的珍视。印人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使用、认识寿山石,到成为印人治印须臾不可短缺的基本材料,这正是寿山石章的灵性和魅力所在。使寿山石章在中国三大印石中,后来居上占踞中国印石重要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