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取 巧

作者:何 马  

主要责任者:何 马

  内 取 巧
  何 马
   寿山石之“巧”早已夺了“天工”了。一提起巧色,玩石者的脑子里便油然浮现着:红黄的、五彩的、乌鸦皮、银包金……大自然赋予寿山石如玉盖眠之天然美色了。
   其实,更多的寿山石在其表面上没有鲜明的两种以上色彩。有些要透过表面一层才能隐约发现的,有些表面上尽是裂纹、红筋(色格),有些是“肉”连着“砂”,更有些是单色的。在选购石材时,很多人把这些寿山石弃了,因为这种石不好雕。我常常把它要了,但怎么雕?
   “他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以往一般艺人的外表取巧,而是取内巧,无巧也生巧,而且挖掘思想内涵的内巧……”这是杨立辉先生提到笔者的“内取巧”的文章中的一段话。内取巧,顾名思义是取里面的巧,取隐藏的巧,是探寻寿山石内部存在的色彩联系,以及不同质地之间的微妙变化,运用相应的质感表现法来处理寿山石,以达到去劣存优效果的一种雕刻技法。
   内取巧以色彩质地可划分为两个取巧方法。一是取有色比巧,再一个是取无色比巧。有色比巧是指石头内存在着能够明显区别表现颜色的色线(格)、色块、色晕、裂纹等,如作品《一叶知秋》,其原石是白色的高山石,其间穿含着色线,若仔细分析便发现这种色线是一个面的横截面,每条色线能把整个石头分成两个白色部分。假如去掉一部分的白色(一般指去掉原石比例最小的白色部分,并不会造成石头过量损失的条件下),那么呈现出来的就不是所谓的“格,”.呀、“筋”呀,抑或“石的血脉”,而是一片薄的色层。《一叶知秋》的叶便是色层(色格)了,叶上的露珠,却是没有完全去掉的“占原石比例最小的白色部分”。有色比巧的技法,主要是渗透剖析石质变化,从原石本位出发产生联想,灵活构思,对表里不同的色彩予强调区分,这样能较恰当地体现寿山石的质、色的天然美。
   无色比巧指单色的或巧色没有明显对比的石头色调。主要运用质感表现法,如作品《心满意足》的服饰处理,人物的衣服部分是单一的黑色,男士的上衣用的是点麻法,刻出了“灯心绒”布料质感,裤子与女士大衣用模糊不打磨法,而男士皮带是有打磨的。于是同一的黑色部分却出现三种不同质地变化,产生了三种视觉反差效果的颜色了,这也是所谓的“无巧生巧”了。无色比取巧是造型能力和表现技法的提高办法。寿山石雕之美勿矽乎两点:一是色,包括质地是属夭然魅力;二是形,指雕刻构思布局造型,是人为魅力。因此雕刻单色石头时除了体现其天然固有的质地色彩外,还需进行人工雕刻—(质感表现法),它起着弥补、掩盖、调明暗、分层次等效果。
   内取巧的雕刻技法,能促进作者对寿山石更为深入地研究,并能产生新的刀具应用(新的刀法),丰富寿山石雕的题材、技法,还能引导雕刻者逐渐地从寿山石本位出发,在深刻理解石头本质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或许能逐渐摆脱木雕式的题材和牙雕式的镂空破形。果真能如此,寿山石雕将会成为更具寿山石特色的一门艺术。“走出一条充分广泛利用寿山石质的艺术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