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刻之我见
庄长华
我自幼生活在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里,童年最大的娱乐是用泥巴揉、捏各种小动物,稍大些就用父亲作坊里的象牙边角料雕刻小烟斗等。早年从事木雕,80年代后转入寿山石雕。在十几年的雕刻实践中,我对石材的应用,题材的选择,作品的协调有着独到的见解。试论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寿山石材的应用
刚从事寿山石雕刻,我对单白色石料的应用大多用于雕刻观音、弥勒佛。整体白色的佛象,颇受收藏家的喜爱。观音洁白无比,是人们推崇的偶像,而且历史上观音雕刻受瓷器影响偏于白色,至今市面上还保留一大部分作品为白色观音。
俏色雕刻弥勒佛也有独到点,我以红白双色旗降石雕刻弥勒《快乐神仙》,其中以红色部分雕刻笑开大口的大肚弥勒,白色部分雕刻背景,托衬之中,恰到好处。这也是寿山石雕一大特点之一,即是俏色巧雕。
寿山石之所以珍贵在于质地滋润,色彩斑斓。石材赋予我们丰富的创作条件,谁能把握它,谁就是寿山石雕文化史的贡献者。俗话说:“一相抵九工”,说的是在动工前对石材的应用作充分的思考。艺人们常常抱着石头,茶饭不香地思考、推敲,通过对创作对象的深入“解剖”,判断石色走向,砂格裂纹的处理,“磨刀不误砍柴工”充分挖掘石材的内在潜质,从而达到化弊端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选用上乘的石材,更坚定创作的信心,从而提高作品的档次。就我本人而言,一般选用高山冻、荔枝冻、旗降、马背、太极等名贵石种上等材质,经过精心构思,因材施艺,即时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人兴财旺》、《卧佛》、《婆孙乐》等作品即是。
二、题材的选择
选择作品题材是关键,也是一个成功的雕刻家所必具备的条件。
寿山石雕历史悠久,题材广泛,从民间角度讲,除一部分大师、创新者外,有一大部分人,能抄就抄,能仿就仿,普通存在题材重复现象,古典的、现代的、传统的、创新的,常有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近年来,大都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引进了许多西方艺术,当人们如火如茶地大胆解剖人体,展示女性美的题材,许多人便马上效仿。我则苦苦思索、寻觅,寻找着昨天的故事,也许是外婆澎湖湾留给我的爱太深了,也许是大都市繁华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而我们更需要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寻找乡土气息。这一时期我创作的《祖孙乐》、《理发》、《年年有余》、《逗乐》以人间亲情,以童心的欢乐,散发出昔日人世间的纯朴气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推崇。
当然题材选择是相当广泛的概念,而每个创作者却必须瞄准打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创作思路。拥有一系列属于自己的作品题材。这也就要求每个创作者“活到老,学到老”。因为知识是创作的源泉,创新是艺术的生命。
三、作品的协调
协调是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曾经创作过一件《三子弥勒》的作品,采用一块红、白相间的老性旗降石。其间红色占三分之一,白色占三分之二。假如竖起雕刻,显得头重脚轻,考虑到作品的协调,将其横刻,我将红色的刻卧式弥勒佛和三个神童。白色的代之为服饰等背景,衬托起来十分显眼,整体构图中烘托出喜庆、吉祥之意。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总之,我在雕刻实践中,对石材的应用,题材的选择,作品的协调感触较深,有感于此,希望行家不吝指教,以促进寿山石文化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