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作品的文化走向

作者:欧振光  

主要责任者:欧振光

 寿山石雕作品的文化走向
  欧振光
   还在1998年6月《’98福建寿山石文化艺术作品展》之时,一些雕刻作品和微雕作品从各不相同的侧面反映一个值得人们的思索的问题。后来,我陆续地逛市场、观展览,似乎总有些类似的问题在头脑中跳动、盘旋,我逐步地将自己的思考归结为一句话:寿山石雕作品的文化走向问题,是新世纪初叶寿山石雕创作所面临的首要挑浅。这里仅涉及寿山石雕作品文化走向的含义和本质略谈管见。
   所谓寿山石雕文化走向问题,是指:寿山石雕刻作品的文化追求的表征及其发展轨迹。这只是一种表述’,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寿山石雕作品文化走向的核心内容是作品的文化追求。它不是指雅与俗这样的作品适应面问题,也不是指古典与现代这样的题材的时代性问题,自然也不是风格问题。寿山石雕作品的文化追求主要是指:文化含量的丰富性,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作品整体的创意性。
   第二层,延续的、若干时段的寿山石雕作品能够体现出文化追求的渐进发展的轨迹。当一件作品完成、走向市场之后,这件作品自身的文化追求便已凝结,成为历史,成为这个“时段”的一个“足印”,即发展点。若干发展点的连接或点的延伸就成为一条发展线,作品群体的发展线形成文化走向。
   从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看,寿山石雕作品的文化追求问题是客观存在,是任何一件作品都回避不了的,区别仅仅在于对此是否有清醒的意识。我们时有看到市场上摹仿会员作品图册中的“作品”,粗看有些像,细看没有韵味,原因就在于摹仿者不明白原作的文化追求,创作的立足点。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末,寿山石雕作品的文化走向,先是迅速发展,后呈相对稳定,现已进入沉思和调整的格局,基本走向是:内容上的开放性,题材上的多样性,技艺上的求精性。这些特点现在也能从市场摆设的作品中看到了,这又表明:这些走向已普及化,以《‘98福建寿山石文化艺术作品展》为标志,新的文化走向出现了。
   笔者认为,走向丰富、走向深刻、走向创新,是新世纪初叶寿山石雕作品发展的基本轨迹,也是作品文化追求的重要内容。
   走向丰富。单一以至单调,已经成为某些类型作品的栓桔。人们对常见的单调、乏味的作品已不屑一顾,便是警钟。走向丰富,就是要丰富作品的文化含量,包括拓宽题材,拓展内容。二十余年间较多地“引进”了传说故事、神话寓言、历代人物、诗词典故,甚至文物景观..,无疑让收藏者甚至创作者自己尝到了丰富的甜头。然而,八闽大地、海峡风水和虾油、榕树、闽南鱼丸曾经孕育了多少乡土英杰、文化名人,生成了多..中国寿山石文化论文集..少风云故事、圣地景观,以至奇趣民俗..。作品的文化追求走向丰富必定受到更多消费者、收藏者的欢迎。就单件作品看,艺术语言、艺术手段的单一很难继续引发收藏者的兴趣。而重形象、轻书法(作品上刻款、署名)也应转到形象与书法并重上来。总之,应当追求在石头上表现出更丰富的东西,表现出应当表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