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林奇葩意更新 —福建寿山石微雕艺术古今谈

作者:张 平  

主要责任者:张 平

  艺林奇葩意更新
  —福建寿山石微雕艺术古今谈
  张 平
   寿山石微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书画篆刻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有新意,这古老而又年青的艺术掀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页一一微雕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宪法》被收入中国历史博物馆,这远远超过它本身艺术上、物质上的意义,而是作为反映历史长河中这一段光辉历程的历史文物得以永久保存。
   远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微型雕刻,据萧艾的《甲骨文史记》记载:“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细如芝麻,或峭拔苍劲,或秀丽多姿。”战国时玺印……小者仅累黍,印文有朱、白之分。“明朝王叔远的“核舟”,清朝福州石雕艺人杨漩、周彬,亦喜在寿山石雕作品的花纹或静僻处刻以小字;清末福州西门薄意雕刻家林清卿常在所刻作品中,或于草丛,或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划刻上名字、年月以记之。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追溯出微雕艺术久远的渊源。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它是文字也是雕刻亦是绘画。中国文字一开始就是依靠雕刻手段产生和存在的,秦汉时期达到我国刻字史上的巅峰,又历经魏晋、唐宋、元明清,出现年号斋馆、鉴赏以及具有文学意义的词句印章。早期边款的出现,更拓宽了印章的应用和表现天地,尤其是明代以后进入更新期,以石代铜、角、玉、骨为印材,使书法与镌刻直接结合有了物质基础。一批有学识通书画求意境的文人,在印章这方寸中自文自刻,寄托情趣,获得自我满足。明朝文彭更是利用边款镌刻书法的第一人,西怜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邓石如、赵之谦他们的边款艺术在书法和刀法笔意、运刀上完美统一都大大超过前辈,近代陈子奋先生的边款文字更是意趣无穷。但由于印章体积有限,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兴,迫切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福建寿山石以它特有的材质最适宜在有限的空间表达无尽的意境,于是寿山石微雕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应运而生。当代福建一批有志于寿山石创新的艺术爱好者,在长期探讨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中得到启发,大胆尝试,历经艰辛,终于在寿山石上刻出纤如毫发、变化微妙的书画微雕艺术。
   寿山石微雕艺术呈现出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本身的美是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寿山石属叶腊石类,温润如玉,质地光洁,色泽斑斓,脂润坚韧,晶莹剔透,化学与物理性质相对稳定,经久犹新。高尔基说过:“在艺术作品中甚至仅从物质材料制作方面所表现出的高度技能,就可以使人欣赏,能唤起人对自己的创造才能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寿山石作为构成“艺术语言”的物质材料,具有它自身材料及结合方式的审美特性,它适用于金属器具的线条刻画、凿塑、易刻易磨。明代善刻的文人沈野将石章与铜玉相比:“石则用力少而易就,则印已成而兴无穷。”对于一次性完成的书法镌刻尤为重要,一刀一笔,简捷苍古,气势连贯,豪放纵悠,极具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