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熊掌何能兼得
林亨云
寿山石雕作为一门独特的雕刻艺术,有它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成功的艺术家,往往都有自己的专长,在发挥自己的专长中,还要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经过孜孜以求的努力,达到最佳的艺术境界。
以下我就自己的艺术成长道路,特别对鱼、熊两类题材的创作,论述成功与成功背后的艰辛。
在将近60年的艺术生涯中,我的获奖作品不计其数: 寿山石雕名作《锦鳞游乐》与《海底世界》,分别在1982年、1990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的“优秀创作奖”与“金杯奖”; 雕熊题材《寒天一霸》,在1991年获福州市工艺美术如意奖中的“特等奖”; 另一件“熊”题材作品在1999年12月上海举办的“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珍品展暨全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会上,获得...
艺海半世纪 佳作簇春秋
——谈从艺四十五周年
阮章霖
1943年7月,我出生在福州鼓山前屿村一个贫苦的家庭,13岁那年全家仅剩我和小妹二人。孤苦伶仃,由叔父介绍到西门石刻生产合作社跟林寿堪师傅学习石雕,鹅啊鹤啊一刻便是三年。1958年建立了石雕厂,在水流湾那里我就进厂当了学徒,和我一批进厂的学徒有30多人,现在较有名的也仅剩王祖光、林廷良几个了。学艺苦啊,当时我拜周宝庭为师,学习人物雕刻,以仕女和弥勒居多 又是三年,学徒毕业后转为雕刻浮雕花鸟、瓜果等。1963年厂里选派我去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培训,1965年又到厦门工艺美术学校进修,后来,1988年又在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艺人培训班学习,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培训,使我的雕刻从实践到理论都得以提高,为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扎实...
我的艺术之路
——浅谈寿山石雕作品的文化内涵
郭功森
我出生福州后屿乡,少年时由舅舅介绍到陈秋记(字嫩嫩)家磨光,主要是磨林清卿薄意的作品,兼做石雕人物座、开古兽丝 后来到斗中街马祯记店里修光,当时郑仁蛟师傅主要做“上海石”的人物雕刻。他刻的石雕坯很多,没人修光,我就到他那里修光。抗战时期日本鬼子飞机轰炸福州,局势紧张,生意萧条,被辞退回乡。 我继续学艺,又跟舅父林友竹学习人物雕刻 俗话说: “穷店强富户”,再后我就去东街开刻印店,买些边角料,边刻印边刻小件工艺品。家中人口多,生计十分艰难 解放后,复兴工艺美术,福建省派我和阮宝光等5人,到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深造,学泥塑、学速写。结业后回福州,那时合作化进人高潮,我工作很积极,1955年回到后屿,组建...
第五章七洋与民国时期的识石名家 这一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中国石文化最有影响的则是以近现代科学知识为手段的研究方法。此时,《石雅》一书的出现便是中国石文化的一大飞跃性进步。 第一节中国地质学之父章鸿钊与《石锥》 章鸿钊(公元1877一1951年),字演群,号演存、爱存,笔名票,吴兴(今湖州)荻港人。清光绪二十四年秀才。光绪二十七年入湖州安定书院和爱山书院就读,同年以第一名...
寿山石雕获国家“金杯奖”殊荣的
第一人 林寿堪
林荣基 王一帆
林寿堪,1920年1月出生于福州东门后屿村,祖父林元珠得林谦培真传,在不断实践中自创雕刻技法,形成了寿山石雕东门流派表现风格,被尊为“东门派”开山祖。父林友清秉承家传,技艺超群,名重当时,世称“东门清” 有家学渊源的林寿煁,从小受到雕刻艺术的薰陶,而迷上寿山石雕艺术。他天资聪慧,又克勤苦学,成就一手高超的刀功,刀法清灵犀利,善以多变的技法表现高浮雕和薄意 作品矫健富丽,玲珑剔透,形成典雅、精妙的风格。
“相度石势,以工配石,以石取形,以能变为上”。林寿煁承“东门派”艺术创作的准则,他认为从古到今,许多人雕刻许多相同的题材,要使这些题材让人看不胜看,就要每位艺人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呈...
第二节寿山石诗选 寿山 (宋)黄铃石 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莹煌。 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夭寒山路长。 寿山寺 (明)谢肇淛 隔溪茅屋似村座,门外三峰尚俨然。 丈室有僧方辨寺,殿墓无主尽成田。 山空琢尽花纹石,像冷烧残宝篆烟。 禾黍鸡豚秋满目,布金消息是何年。 游寿山寺 (明)徐渤 宝界消沉不记春,禅灯无焰老僧贫。 草侵故址抛残碏,雨洗空山拾断眠。 龙象尚存诸佛...
第二节艺人小传 寿山石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师巨匠,代不乏人。可惜资料有限,对于明以前雕刻艺人的事迹,难以查考。兹据部份文献及艺人追忆,就清以来寿山石雕名手略作述记。 潘子和谢弈 潘子和、谢弈世传为明末或清初人。籍贯不详,生卒年月亦无从查考。二人皆刻砚名手,而对印钮雕刻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高兆《观石录》记“潘子和、谢弈,砚工高手,攻石能得理。”所谓“攻石”,即指刻制印钮而言。 ...
寿山石 郭风 好久想到福州北部的北岭,即到寿山石的产地去看看,总是未能实现宿愿。去冬,一个睛暖的下午,车抵寿山石产地的一个村庄,访问几处开发寿山石的矿穴的遗迹,前后为时不过数小时,总算稍为了却一桩心事。从出土的若干文物看,南朝(公元四二〇——五八九年)已出现寿山石雕刻;这是二只卧猪,刀法古朴而简洁;与当时文学方面讲究词藻的华丽,大不相同。我也看过宋墓出土的文物,看到以寿山石雕刻的武人俑...
自序 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又经过了多年的资料准备和丙子一年的埋头写作,终于在丁丑年报春的钟声响起的前刻,我的这部《寿山石缘》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对于寿山石的眷恋,我确到了柔情缝继、情意绵绵的地步。这除了因为寿山石自身的石质洁净佳丽和寿山石文化的精深内涵之外,便是一个说不清道不尽的“缘”字。先祖父起龙公清末时从侯官乡下来城内渡鸡里开了一家客栈,此地上接北门,下连总督后,是寿山石农来城...
第九章 寿山石坛传佳话 艺苑风景别有天
——寿山石艺坛逸事采撷
在寿山石雕艺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和趣闻逸事,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有史可查的真人真事。陈石先生很善于搜集寿山石民间轶闻和艺坛趣事,在众多的传闻趣闻中,笔者撷取十数例有据可查的石坛佳话,以飨读者。
1. 陈吉精诚之所至 敢教彩石唱新歌
很久以来,福州就流传着一个关干石头的美丽传说。说是女锅炼就五色石补天,从昆仑之西直补到东海之滨,到了寿山,见“山青兮水澈滟,洞壑争奇兮林苍郁”,是个天造地设的福地,遂将补天余石尽撒此地,这便有了后来誉满天下的“石中之王”—寿山石。传说终究是传说,光阴荏 再,又是一个千年。古老的寿山石终于在世纪之交再度绽放炫目的光彩, “寿山石文化热”风靡海内外,并演绎出一段文化与...
第二节 文化传播
一、民间文学
有关寿山石的神话、传说、逸闻、趣事等,是福建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诸如:“女蜗补天 遗彩石、”“凤凰宝卵留人间”、“陈长寿下棋 遇神仙”、“朱元璋夜宿芙蓉洞”等,不仅想象丰富,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而目_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寿山石增添了神秘感,为民间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寿山石的民间文学创作也开始为人所重视。自1996年和1997年,王植伦先后创作了《寿山石传奇》、 《寿山石缘》之后,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寿山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艺坛轶闻趣事等,也为世人所重。
二、诗词歌赋
寿山石独特的魅力,使历代文人墨客文思涌泉,诗兴勃发,留下不少脍炙人口人的诗篇。
据相关资料表明,最早...
九十九问:第一首吟颂讳山石诗的作者是谁? 答:第一首吟颂寿山石的诗,是南宋著名文豪黄干的七绝《寿山》。诗云: 石为文多招斧鏧,寺因野烧转荧惶。 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 黄干(公元一 一五二——一二二 一)字直卿,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受业朱熹, 熹称其志坚思苦,招为婿。朱熹对黄干极为器重,弥留之际授之深衣及所著书,留下遗书:「吾道之托在此,无憾矣!」。 黄干宋绍兴时进士,...
寿山村“都成坑”山腰的悬崖旁,有一个矿洞,称“琪源洞”.产有高质量的“寿山石”,称“琪源洞都成坑”石。 “琪源洞”原是一个古矿洞,早在明、清时期,矿石已经被凿尽挖绝,因此成了“废洞”。民国时,寿山村有个石农黄琪源因避雨躲进洞内,忽然一阵电闪雷鸣,把洞壁照得金光灿烂。黄琪源吓了一跳,心想:这不是“冻石”的折光吗?但这石洞为陈朱森的产业.虽然已经矿尽洞废,然而,若是知道洞里仍然有石,绝不肯轻易...
清代从顺治元年(1644年)始,至宣统三年(1911年),计267年,传10个皇帝,几乎每一个皇帝都特别喜欢福州的寿山石。如康熙皇帝就极喜欢寿山石制成印玺。他曾用田黄石刻成“体元主人”小玺和“万机余暇”闲玺,爱极备至。此外他还有“坦坦荡荡”、“景运睿年”、l’康熙宸翰”、“保合太和”、“佩文斋”、“戒之在得”、“御赐朗吟阁宝”等等寿山石制成的印玺。其中“御赐朗吟阁宝”是赐给四皇子的。为寿山芙蓉石,刻双狮钮。形象逼真生动.雕工流畅细腻,曾于1983年在北京故宫皇极殿的“寿山石展”上展出,时人叹极其风采。
雍正皇帝更喜欢寿山石,据统计他共用过200方左右的印玺,其中有160余方为寿山石所制,而且有一大部分为他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所用。如雍正原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受赐圆明园,于是他便有“)胤镇之章”、皇四子和硕雍亲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曾写诗说:“青田有奇石,寿山足肩比。”1962年他特别到福州南后街水流湾的石雕厂拜会寿山石雕老艺人林友清。林友清曾被誉为“东门清”,为寿山石雕艺东门流派的中坚人物,其石雕作品多次选送出国展览。这时他正在车间里生产。郭沫若知道了很高兴,忙找到他,于是一见如故,谈起寿山石雕的许多艺术问题。 第二年春节福州市工艺美术展览会晋京举办。郭沫若...
1979年秋,福州工艺美术展览会在广州举办,一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术史包教授匆匆赶来要买福州田黄石,而且要最大的。当时展览会有一块重121.5克的田黄石原石。包教授一看很高兴,就要请展览会负责人开个价。当时开价15万元。包教授还价1.3万元。于是折中1.4万元。岂料“4”与“死”谐音。最后定为1. 3999万元。工作人员解释说,1.3999万元是“一生久久久”,长长久久,大吉大利。包教授喜逐颜开,竖起大拇指,连声喊:“...
周宝庭师从郑仁蛟。郑仁蛟悉心传授,临终以《古兽图稿》相赠。自此周宝庭“按图索骥”,20多年来手临心摹获益不浅。想不到“文革”期间,《古兽图稿》成了“封、资、修”的代表作被人强扔到火堆里去。可怜把周宝庭气得死去活来。“文革”过后每提起此事,周宝庭总要连声叹息说:“未能抢救图稿是平生一过,有愧于恩师,更有愧于后人。”看看自己也老了,《古兽图稿》失传,对寿山石雕的工艺来说,自然是一大损失。他拍案而...
“田黄”石产在寿山溪从坑头到结门潭的一段约8公里的溪流及溪旁水田底下,总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因为古来便有“田黄易金三倍”的说法,近年的标价比黄金更贵了几十倍以至于几百倍,所以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挖田黄”热。但凡能挖的地方都挖了,只有两亩地不允许挖,这就是在寿山溪的“上坂”段、离坑头200多米、一边田埂临溪的地面。现在晋安区人民政府立碑保护,称为“田黄石保护区”,不准任意挖掘。所以说,现在田黄石...
1975年,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林一心建议雕刻厂搞一个大型的组雕,纪念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40周年。雕刻厂即成立《长征组雕》创作组,主要成员有林寿堪、郭功森、林发述、林元坤、林廷良、施宝霖等6人,分别负责创作雕刻《遵义》、《过雪山》、《延安》、《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突破腊子口》。福州军区政委、副司令员和副政委龙飞虎、尹明亮、朱耀华等领导都到雕刻厂给予热情鼓励。 6 件作品先作泥稿,5月初由...
1984年“福州寿山石雕展览’,首次在新加坡展销,引起新加坡总统蒂凡娜的兴趣,特别派了贴身侍从赶到展场,买了一副石章,并请福州雕手王一帆篆刻。经王精心刻制,图面十分精美。总统十分高兴,又派侍从专程到展场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