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金伙
主要责任者:周金伙
出版者:福建美术出版社
第二节 文化传播
一、民间文学
有关寿山石的神话、传说、逸闻、趣事等,是福建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诸如:“女蜗补天 遗彩石、”“凤凰宝卵留人间”、“陈长寿下棋 遇神仙”、“朱元璋夜宿芙蓉洞”等,不仅想象丰富,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而目_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寿山石增添了神秘感,为民间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寿山石的民间文学创作也开始为人所重视。自1996年和1997年,王植伦先后创作了《寿山石传奇》、 《寿山石缘》之后,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寿山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艺坛轶闻趣事等,也为世人所重。
二、诗词歌赋
寿山石独特的魅力,使历代文人墨客文思涌泉,诗兴勃发,留下不少脍炙人口人的诗篇。
据相关资料表明,最早关于寿山石的文字记载,始于宋代建安人士祝穆的著作《方舆胜览》,其后,晋江人士梁克家在淳熙八年(1181年)调任福州知州时,修撰《三山志》,文中记载了寿山石的颜色、大小、质地和产地:“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盖珉 类。五花石坑,相距十数里。红者、段者、细者、紫者,唯艾绿者难得。”
到了清朝,王士镇的《香祖笔记》、徐永柞的《闽游诗话》、郑杰的《闽中录》、卞二济的《寿山石记》等,都有关于寿山石的记载。康熙年间,高兆和毛奇龄先后著《观石录》和《后观石录》,这两部寿山石专著,为今天研究寿山石的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此后,有关寿山石的志文、散文、序文,还有清道光年间郭柏苍的《闽产录异》、当代著名文学家冰心的《记八闽篆刻名家周哲文》、当代著名作家郭风的《寿山石》以及何少川写的《案头摩崖石刻序》等。
除了这些史料与文章外,历代的文人墨客还留下了大量吟颂寿山石的诗篇。
朱熹的高足、宋代闽县人黄干赋有《寿山》诗一首:
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熒煌。
世间荣辱不足较,日篆天寒山路长。
此诗收录于《黄文肃公文集》第四十卷《诗》。
又如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谢肇淛 也赋有 《寿山寺》诗一首:
隔溪茅屋似村度,门外三峰尚俨然。
丈室有僧方辫寺,殿基无主尽成田。
山空琢尽花纹石,像冷烧残宝篆烟。
禾泰鸡豚秋满目。布金消息是何年,
此外,明代的徐渤、陈鸣鹤也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同题七言律诗《游寿山寺》。
清代流传至今的吟颂寿山石的诗歌有数十首,其中较著名的有朱彝尊的《寿山石歌》,查慎行的《寿山石歌》和《寿山田石砚屏歌》,黄任的《寿山石》 (两首)以及《得寿山一石朴鲁可爱携诗其上》、 《又得一石红绿各半赋诗一首》,以及翁品的《寿山石歌》、张伯漠的《寿山石歌》、林直的《寿山石》、叶观国的《寿山石》、杨仲愈的《寿山石》、查岐昌的《论印绝句》、郑洛英的《无题》等等。
当代许多著名文人也留下了许多称赞寿山石的不朽诗篇。如1963年“福州市工艺美术展览会”在北京举行时,前往参观的郭沫若欣然题诗两首:一首是《寿山石展题诗》:
八闽是我故乡,去岁我曾去来。
工艺允称精绝,一年一度花开。
1984年9月8日,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艺术馆”首次举办“寿山石诗会”暨“千章展览”,
来自省内外和国内外的100多位诗人欢聚一堂,吟诗作画,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著名金石篆刻家钱君甸的《功在印坛是寿山》:
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裹。
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
著名书画家潘主兰、原省文联主席万里云、著名篆刻家周哲文、著名易经专家黄寿棋以及原北京市委书记邓拓等,都留下了吟颂寿山石的诗篇。这些优秀诗篇与寿山石相映成辉,为寿山石文化增添了不少亮色。
三、专著论文
有关寿山石的专著论文,是人们研究寿山石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们系统认识寿山石的重要渠道,更是寿山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图为魏子望社长(左)和中国工艺美术大
师郭功森(中) “寿山阁”专栏作家方宗硅
(右)在一齐鉴赏寿山石作品。
清康熙年间,寿山石发展鼎盛,不但开采量日增,从业队伍壮大,东、西门派形成,而且有了专门的著作,郑杰的《寿山石谱》、高兆的《观石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等,都为后世研究寿山石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20世纪30年代还出现了龚礼逸的《寿山石谱》、张幼珊的《寿山石考》、陈子奋的《寿山印石小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寿山石的生产和经营规模空前,寿山石专著、论文、画册等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自195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福建省手工业局编辑的《寿山石雕》后,由福建、上海、浙江、广东、香港以及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出版的寿山石研究专著与画册,就达100多种。其中,著作最丰的要数当代寿山石专家方宗硅,自1978年由他撰写的《福建寿山石》出版后,2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寿山石的理论研究,陆续出版了《寿山石志》、 《寿山石全书》( 1989年香港八龙书屋出版)、 《论寿山石》、《寿山石问答》、 《寿山石百家集》、 《寿山石史料评注》、 《寿山石全书》 (1994年上海书店出版)、 《寿山石鉴赏》、 《寿山石雕荟萃》、《中国印章石》等100多万字。他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以现代地质学研究成果论证寿山石中的水坑、田坑属于“地开石”,纠正了过去“统属叶蜡石”的说法。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陈石,也著有《寿山石图鉴》、 《寿山石雕艺术》、 《寿山石文化》等专著,并提出寿山石“三系五类”分类法。西门派薄意传人林文举著有《薄意艺术》. ,并提出田黄石“比重”鉴别法。1979年赴香港专门经营寿山石的陈维棋也著有《八闽瑰宝》和《卖石翁百话》。陈锡铭、郑宗坦、王一帆合著的《寿山石欣赏》,重新划分了田黄石的产区,强调“下坂”产有优质田黄石的新论点。有关寿山石雕品、精品的画册以及个人作品专集,数量就更多了。
此外,由于战争、外交、商贸等原因,使不少寿山石雕品流出国门,这使得境外研究寿山石者也大有人在。如在日本,就出版发行有山内秀夫的《石印材知识鉴赏》、小林德太郎的《图说石印材》和明石春浦的《田黄、寿山石》等专著,这对加强寿山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都起到积极作用。
1995年《福州晚报》社长魏子望提倡创办“寿山阁”专版,以宣传最具有福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寿山石雕艺术,为传播寿山石雕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四、邮品发行
邮票是“国家名片”,也是国际通行的文化名片。发行寿山石邮品为寿山石文化走向世界搭起了一座通行万国的桥梁,但是,首次发行寿山石邮票的国家却不是中国,而是马达加斯加。
1996年西非的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与中国集邮总公司达成协议,由该国发行中国福州寿山石雕刻邮票小全张l 枚(面值400西非法郎),由著名邮票设计家潘可明负责没计,并于1996年4月20日配合95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在福州举行的开幕式上,举行原地首发式。小全张的规格为140 x90(M M ),署名“福州寿山石雕艺术”,以“田”字型连印4枚邮票,分别为: 1. 乾隆帝御用《田黄石三链章》。2. 《寻梅图》,旗降石高浮雕,作者刘爱珠。3. 《鳌鱼戏水》,银裹金善伯洞石圆雕,作者郑明。4. 《丝瓜与蝉》,都成坑石圆雕,作者郭祥忍。票幅均为40 x30(M M )。小全张右边空出部分以刘爱珠的巧色荔枝翠《硕果》钮方章作为边饰。
1997年8月17日,第一套由中国发行的《寿山石雕》邮票在福州首次发行,该套邮票共4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票面分别是福建《田黄秋韵》(情满西厢)50分,银裹金田黄冻石薄意雕,作者:江依霖;《犀牛沐日》(犀牛望月)50分,高山石古兽钮印章,作者:周宝庭;《含香蕴玉》(花果累累)巧0分,琪源都成坑石圆雕,作者: 冯久和;《醉人童真》(三仙醉酒)150分,旗降石圆雕,作者:林发述。邮票规格为30 x 40(M M ),12度齿孔。整版枚数: 50枚。设计者: 任国恩。小型张为《乾隆链章》(乾隆帝御用田黄石三
1997年8月17日,国家邮电部发行的
“寿山石雕”四枚邮票。
链章),作者: 佚名。面值800分,规格97 x 97(M M )。小型张中邮票规格为60 x60(M M ),设计者:柯水生。
为配合《寿山石雕》邮票的发行,福州市集邮公司还开发制作了一批精心设计、创意新颖的寿山石系列邮品,如卡书、纪念册、纪念张、小本票、明信片、极限明信片、原地封、首日封、纪念封、镶嵌封等14种配套邮品。福州市集邮公司和福州市雕刻工艺品总厂联合开发的寿山石雕镶嵌封,堪称一个创举。设计者在特制的信封右上角贴上寿山石雕邮票并加盖首日戳,在左下角的镶嵌窗里嵌上厚约0 . 3厘米、长宽各约3—4厘米的优等寿山石雕嵌片,嵌片分别以高浮雕、薄意、描花等技法雕刻山水、人物、寿桃、吉祥物、荷花莲藕、奇牛雄狮等图案,计3套12种。整个设计新颖独到、制作精巧别致,与票封上的邮票主题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这是中国继金、银、仿古钱币、玉石等镶嵌封之后的又一新邮品。寿山石雕嵌片样品由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副厂长郑宗坦、工艺美术师江依霖精心设计、雕刻,极具收藏欣赏价值。同时发行的还有由福建省邮资票品局和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联合策划编制的寿山石雕美术明信片一套2组(A、B)共20枚,在封套上还有2件作品。封套封面“寿山石雕”由著名书法家潘主兰题写,并由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陈石篆刻印章、题名。
“马达加斯加”国发行的寿山石四枚邮票
除了以上20枚明信片中的22件寿山石雕精品外,福州市集邮公司和福建省邮资票品局还发行了2套30枚明信片。这30枚明信片刊有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林亨云的名作精品,也有名老艺人陈敬祥轰动全国艺坛的镂空雕《求偶鸡》,还有改革开放以来后起之秀创新的佳品,真是方寸票面浓缩着寿山石万千精华。
此次寿山石邮票发行之后,闽都极限集邮研究会成员齐上志还与旅居上海的沈葆祯后裔长房五世孙沈丹昆,联合策划编印了5枚美术明信片,按《寿山石雕》邮票制成自然极限明信片,明信片的正面还有寿山石雕作者的照片和简介。
五、学术研究团体和机构
随着寿山石文化的兴起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专门从事寿山石学术研究的机构和团体也应运而生。自1980年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成立,设置福州雕刻研究所之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州寿山石研究会、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
中共福州市晋安区委书记陈吉(前
排中者)与区领导一道研究实施“以
石兴旅”、 “以石兴区”战略。
院、寿山印社、寿山石之乡研究会等相继成立。在香港和台湾地区,也自发成立了寿山石学术研究机构。如1949年11月,台湾就组织成立了以陶寿伯为首的“台湾印学会”;1961年11月又成立了以王北岳为首的“海峤印集会”, 1975年经正式注册更名为“台湾篆刻学会”。此外还有台北的“印石联谊会”,高雄的“爱石俱乐部”,三重的“论石艺术研究室”等。在香港不仅有陈维棋创建的“寿山石收藏研究交流中心”,还成立了涵盖新加坡、日本等4个国家2个地区的“寿山石文化艺术(东南亚)研究中心”。
这些学术团体的成员,绝大部份都是寿山石雕刻名家和理论研究专家,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领域涉及寿山石雕刻历史、收藏、鉴赏、文化交流、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等,并不断以论文或专著的形式总结、展示、推广其研究成果。如1987年的“中国田黄石鉴赏研讨会”、1 990年的“福州雕刻艺术研讨会”、1992年的“榕台寿山石与篆刻艺术研讨会”、1997年9月在上海外滩举力、“林文举薄意艺术研讨会”、1999年和2000年举办的“寿山石学术研讨会”等,都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论文,并汇编成集。其中,出版发行的有: 《寿山石学术论文集》、 《中国寿山石文化论文集》、 《寿山石雕元老论文集》等。
六、教学与传媒
寿山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过1500多年的发展,已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寿山石文化。
随着寿山石雕各项理论研究成果的诞生,有关寿山石雕刻艺术的专业教学也成为传播、发展和继承寿山石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一些大中专艺术院校,不仅设有寿山石雕刻艺术专业,而且还经常邀请当地的寿山石雕名师和名艺人以及理论研究专家走上讲坛,传授经验、传播文化。国内外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图文声像煤体,对寿山石的报导更是不胜枚举。20世纪90年代后,科技网络也为寿山石文化的传播增添了虎翼。有关寿山石的网站和网页为世界公民了解寿山石提供了更加方便而快捷的渠道,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轻松自在畅游寿山石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