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寿山石文化 > 文化风采 > 艺文

寿山石雕获国家“金杯奖”殊荣的第一人林寿煁

发布日期:2000-09-01   作者:马永祥   来源:福州

主要责任者:马永祥

出版者:福建美术出版社

  寿山石雕获国家“金杯奖”殊荣的

  第一人 林寿堪

  林荣基 王一帆

  林寿堪,19201月出生于福州东门后屿村,祖父林元珠得林谦培真传,在不断实践中自创雕刻技法,形成了寿山石雕东门流派表现风格,被尊为“东门派”开山祖。父林友清秉承家传,技艺超群,名重当时,世称“东门清” 有家学渊源的林寿煁,从小受到雕刻艺术的薰陶,而迷上寿山石雕艺术。他天资聪慧,又克勤苦学,成就一手高超的刀功,刀法清灵犀利,善以多变的技法表现高浮雕和薄意 作品矫健富丽,玲珑剔透,形成典雅、精妙的风格。

  “相度石势,以工配石,以石取形,以能变为上”。林寿煁承“东门派”艺术创作的准则,他认为从古到今,许多人雕刻许多相同的题材,要使这些题材让人看不胜看,就要每位艺人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呈现出鲜明个性。他还认识到,寿山石雕是一门通过雕刻来传达作者情感的艺术。中国人的美学思想中有个特殊的范畴叫 “意境”,即是意与境,心与物的交融。他的作品能吸收中国绘画艺术养分,以传统国画散点透视原理,高层次布局,营造意境深邃的效果。共和国诞生初期,他选用一块寿山虎岗石,采用东门派传统浮雕与薄意结合的手法,并吸收其它流派的工艺技法,雕刻具有实用与欣赏双重性的《鹅燕薄雕笔筒》,以春风化绿,群燕飞逐,白鹅泛波,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歌颂祖国迎来了春天。艺术技艺精妙,艺术语言鲜明。作品被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收藏。

  寿山石雕“东门派”风格最大特色是刀法细密,追求精致的效果。一味的细密往往使作者落人匠人俗气的巢臼,容易出现杂乱无章,使欣赏者眼花缭乱、头晕目眩,违背作者的创作初衷。林寿堪深信这点,因此十分讲究大小相随,疏密相间,敬正相参,起伏相让。周旋有度的大小、疏密、敬正、起伏的对比,相随、相间、相让的和谐,传递给欣赏者的是一份清新的愉悦,视觉上产生快感。

  他的这种创作思想,在描绘农村丰收情景的《稻香千里》中,反映祖国建设成就的《天堑变通途》、 《成昆铁路过彝家》中,讴歌老一辈革命家丰功伟绩的《南昌起义纪念馆》中,以及传统题材《群仙祝寿》、 《九龙章》与实用欣赏品相结合的《文房四宝》等作品上,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充分展露出他高人一筹的艺术天赋。

  林寿煁的艺术实践中,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在继承传统上出新意,从而发扬光大。1962年,他以新奇的想象力选用各种寿山石片,刻成浮雕片、镶嵌于漆器围屏挂联上,打破了寿山石雕受色泽、大小、形状的局限,随心所欲,或雕博古,或雕四时花果,或雕山水人物,巧妙地将各种寿山石之色与质,有机安排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石雕画,用上漆器框衬托,相得益彰,光彩夺目,为寿山石雕与其它工艺品种结合开拓了一条新的表现途径。同时也为合理利用寿山石有限的宝贵资源,造福子孙后代,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寿山石资源弥为珍贵的今天,显得格外有意义。

  1984年,他接受雕刻三颗“田黄石”的任务,经精心设计《柳鹅》采用浮雕与薄意结合手法,将“银裹金田黄石”的白色石皮处理成直人云霄的树干与树枝,虽然白色层的石头较厚,但他清灵的刀法使厚厚的柳枝,看起来十分飘薄,清风吹来仿佛有摇拽之感; 树下两只白鹅,一引颈朝天,一俯首饮水,远山近水,以黄色的石质衬托,俏色分明,人见人爱 其余两颗都施以薄意雕手法,一方以《岁寒三友》为题材,一方以《秋山行旅》为内容 《岁寒三友》构图疏朗清新,表现寒冬时节,天地间万物凋零,唯松、竹、梅不畏严寒,独报春信的崇高品质; 《秋山行旅》则极尽东门派精致典雅之能事,山峦重叠,溪流曲绕,树木丛生,山路上行走着商旅队伍,从整个画面上看,气势恢宏,生意盎然 这三件作品轰动一时,被选送参加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以雕工精良、艺术高超、田黄珍贵得到专家的一致赞誉,一举夺魁,荣获国家最高荣誉“金杯奖”。林寿煁也因此成为寿山石雕作品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柳鹅】银裹金田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