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一金山顶矿带

作者:陈吉   来源:深圳

主要责任者:陈吉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北东向带上分布高山、坑头、都成坑、善伯洞、月尾、金狮公山、吊览及金山顶矿床(),是目前开采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多的矿带。

  1. 高山一都成坑矿段

  该矿段长约1200米。约有70%的高、中档寿山石产于此段内。矿石组分以地开石为主,次为高岭石及少量叶蜡石。呈脉状充填于裂隙带中,亦见透镜状、囊团状矿体。矿脉()与围岩间界线较清楚。围岩中常见叶蜡石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近地表处见赤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山顶及其周围是矿脉最密集地段,主要有3组脉:北东向脉,倾向南东,倾角60°80°。在高山的顶部及西侧,矿脉走向多为20°30°,东侧以40°60°居多。宽度一般1厘米~30厘米间,最宽为1.2米,多见于两组脉的交叉处。在几十条矿脉中,70%属北东走向。以高山顶的下部一带最密集。矿脉多具张扭性,断续延伸可达几十米或百米以上。

  北西向脉走向300°一320°,倾向北东。其矿脉宽10厘米一20厘米,膨胀处可达30厘米一60厘米,呈透镜状,分布于高山南坡。矿脉中的矿石呈白色、红色、黄色、黑色,质地较细腻,透明度较好。分布于北坡的矿脉,宽度为3O厘来厘采最宽达1.2米。矿石呈浅灰色、灰色,部分为乳白色、浅肉色、白色带黄或黄色。

  走向东西向的一组矿脉,脉宽10厘米一20厘米。矿石呈灰白色,浅灰一乳白色,其透明度和细腻度中等。

  在坑头一带,容矿围岩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脉受压扭性断裂控制,以北东走向为主,

  脉宽1厘米一50厘米,矿石呈灰黑色、灰白色,透明度较好。围岩具强烈黄铁矿化。

  都成坑矿脉总体分布上以北西向为主。其形成系含矿火山热液沿围岩裂隙充填而成。脉宽一般仅2厘米一10厘米,矿石呈红色、浅红色、储红色、浅肉红色、乳白色、黄色等。前两种颜色矿石透明度中等,石质细腻。围岩黄铁矿化、叶蜡石化、硅化较强。在都成坑可见东西向及北东向矿脉,脉宽l厘米一5厘米。

  2. 善伯洞一月尾矿段

  位于剃刀山火山机体的东南侧。围岩多为紫色流纹岩、熔结凝灰岩。流纹产状围绕剃刀山变化。善伯洞一带以北西走向为主,到月尾则以近东西为主,倾向北东或北。在善伯洞,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囊团状,宽度1厘米一50厘米,延伸10厘米一30。厘米,脉体呈断续分布。矿石多呈灰白色、浅灰色,透明度较差。局部微见透明.细腻度一般至中等。在月尾,多见层状脉,矿石多呈猪肝紫、艾叶绿、黄绿色,色彩斑斓,不透明者居多,细腻度中等。此类脉一般与围岩呈渐变关系,脉壁主要为叶蜡石化,偶见硅化。

  以地开石矿物为主要矿石脉,呈北东及北西两组走向。北东向的脉宽度多在。.5厘米一5厘米,矿石呈浅肉红色、浅黄色、黄绿色,透明度、细腻度均较好,多呈脉状充填于压扭性断裂中。北西走向的脉,宽度大于前者,矿石透明度也略好。矿脉一般延伸不长,充填在张性裂隙中。

  3. 金狮公山一金山顶矿段

  金狮公山至金山顶约3公里,分布着金狮公山、吊览、金山顶3个矿点。金狮公山在北西向与北东向带交汇部位。

  吊览矿点位于金狮公山北东东向约1公里处,位于流纹岩中。吊览石一名“豆耿”,石质坚硬,微透明及半透明,外表富有光泽,以黑色最常见。另有白色或黄色石皮,其他有灰、白、蓝等色,但多杂于黑色之中。矿石中局部有结晶体,呈蓝色,肌里通灵,称为“吊览冻”,极似“牛角冻”,但肌里黑色条痕,与“牛角冻”之萝卜纹迥异,且石质脆而硬。

  金山顶矿点位于吊览北东约1公里处,

    流纹岩中。因矿位近连江县,色多藤黄,故有“连江黄”之称。连江黄石质硬而微脆,有细裂纹,肌里隐条条直纹,似萝卜纹,但纹粗且直。也有色白者,称“连江白”。清朝末年,曾采得一批优质“连江黄”,色正质嫩,冒充“田黄”出售。连江黄与田黄石质虽有相近之处,但从石皮、红筋和萝卜纹三方面认真鉴别,则不难分辨,其光泽亦丈为孙仍。 

  1. 1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