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金伙
主要责任者:周金伙
出版者:福建美术出版社
第二节 寿山石的形成
在地质学家揭开寿山石的成因之前,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为寿山石的由来增添了无限神奇的色彩。
女娲炼石补天是我国最恢宏、最奇丽也最感人的古代神话之一。相传共工与祝融争帝,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四维绝。女娲面对灭顶之灾,毅然挺身而出,拯救人类于水火。她折鳌足撑四极,杀猛兽,治洪水,炼五色彩石为天补漏。传说女娲补天从昆仑西北一直补到东海之滨,到了寿山、芙蓉、九峰诸处时,见这里峰峦叠嶂,无限秀美,干是扬手播福,将补天剩下的五色彩石撒落在寿山四周,这便是民间相传的寿山石乃“女娲补天遗石”之由来。
有关寿山石的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凤凰彩卵留人间”。说的是远占之初,天帝掌管人间,派遣凤凰女神巡行世间,至寿山一带时,凤凰女神亦为寿山的山川美景所打动,恋恋不舍,流连忘返。回归天庭之际,便将彩卵留在青山绿水之间。这彩凤之卵,历经千万年,就变成了今天五彩缤纷的寿山石
一 、地理构造
距今135百万——150百万年前的晚侏罗纪时期,处于板块边缘地带的浙、闽、粤东部地区,由干受到来自东南方向另一块板块的挤压、碰撞、俯冲,从而发生板块断裂。其交汇处下插的岩石板块被地壳内部炽热的岩浆熔融后,因内部压力作用,沿着相反的方向,从断裂处或上涌、或浸人、或喷发,从而形成闽东沿海北东向的火山—侵人岩浆岩带。在大规模火山喷发间歇期,形成了寿山一峨嵋火山喷发盆地。寿山一峨嵋火山喷发盆地是北东向分布的众多火山喷发盆地之一,面积大约200平方千米。
从目前所探明的寿山石矿藏分布情况和所掌握的地质考古资料分析,寿山石脉是线状和环状断裂联合控制下形成的,它大约产生于中生代火山岩岩层中,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后,一种表现为线形地理构造,另一种表现为环形地理构造。
寿山村全景
(一)线形地理构造 线形地理构造分为
北东和北西两组,这是因为寿山一峨嵋火山喷发盆地在形成过程中,处于太平洋西岸板块碰撞环境下,碰撞机制造成的北东、北西两组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在这两组区域性断裂构造线上,特别是它们的交汇部位,控制了火山通道的分布。这两组线形构造从今天寿山石的矿脉来看,一组表现为旗山西至老岭—松柏岭和高山—善伯洞—金山顶线上发育成的两条北东向断裂构造;另一组表现为虎口—金狮公山和高山—加良山线上发育成的两条北西向断裂构造,并且它的分布具有等距性和网格性特点,控制叶蜡石、寿山石呈带状分布。
(二)环形地理构造 环形地理构造是围
绕几个火山通道中心分布的。小溪组下段火山碎屑岩及部分熔岩沉积喷发以后,在现今旗山、黄巢山、弟吧刀山、芙蓉山、加良山等处,形成火山通道,沿通道喷发或喷溢出的熔岩就在火山口周围堆积。由干山体下岩浆不断向上喷溢,地下就变得空虚,于是火山口周边就出现坍塌下陷,这样就形成了破火山口。在破火山口中』自填充着大量的熔岩,而在塌陷的火山口边缘,则堆积着大量的火山角砾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凝岩等。在火山口塌陷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围绕火山口的环状断裂裂隙带,而且还出现阶梯状断裂和与之伴生的火山口中』自向外辐射的放射性断裂。这些断裂处常为后来的各种岩脉、角砾岩所充填。环状断裂控制着一系列的寿山石、叶蜡石矿脉的分布,如黄巢山火山口边的环状断裂,控制着瓦坪、柳坪、旗降、松柏岭等矿点; 加良山火山口边环状断裂,控制着峨嵋叶蜡石矿及寿山石脉分布。
二、形成机理
(一)内生成矿
所谓内生成矿,就是指地壳运动,如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之后,形成于地下的矿脉。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内生成矿的有关知识,在这里就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火山活动与寿山石成矿的关系。
火山活动是地球释放内部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地球内部温度高达1000℃以上时,地下的岩浆和沸腾的流体就会发生剧烈运动,这时,发生断裂破碎的地方压力就会减低,岩浆就会向那里聚集。从岩浆中分流出的气体、水蒸气体积膨胀,形成强大的动力,不断推动岩浆沿断裂处向地表转移。如果地表薄弱,承受不住压力,岩浆就以爆炸或喷射的方式冲出地表,进人空中,再回落到地表,堆积成各种形态的地质体,如岩流、岩丘、渣堆等,这就是火山爆发。如果地表较厚,能承受得住压力,岩浆就会沿着地壳裂缝处,”宁静”地溢出,形成岩浆河。岩浆河冷凝后,就形成熔岩流。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炙热的岩浆停留在近地表处的地下,逐渐凝结,形成次火山岩,也就是地质学上常说的“潜火山”。
这三种火山活动形态都直接影响着寿山石矿藏的形成与分布,特别是次火山岩体对寿山石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由于次火山岩体往往出露于火山通道附近,随着温度的冷却,蕴藏在岩浆中含大量挥发性的气体、液体逐渐沿着断裂处或孔隙逸散、释放,与岩层发生化学作用,这时,次火山提供的热源,使下降的地下水与次火山释放出的气体、液体混合,成为混合热液。混合热液沿着火山口附近的环形断裂或其它线形断裂逐渐上升,遇到多孔隙的易干交代(即化学作用)的岩层,如寿山石产区小溪组的凝灰岩、凝灰角砾等,就立即与之发生交代。根据Al2O3—S1O2—H2O 系(即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水)在不同的PH 值溶液中可溶性的特点,生成各种相应的矿物组合。强的酸性溶液(挥发中的S可生成H Zso4??)有利于5102形成,而弱酸溶液则有利干富铝矿物,如高岭石、地开石的生成。叶蜡石生成环境相对比高岭石等要求碱性要强些,至于绢云母,只要溶液中有足够的K(钾),它就既可在碱性环境下生成,又可在碱性相对低的条件下生成。叶蜡石生成所需温度较高岭石、地开石高,一般在400℃左右。它的形成还取决于压力和AL2O3、SI02的比值。当溶液中O H ->H +时,从围岩中溶出的5102和火山气、液带来的SI (硅)质,除留下组成510: A12O 3溶胶并形成高岭石、地开石和叶蜡石等矿物外,剩余的5102可结晶成石英,这就是次生石英岩化。如果这种次生石英岩化大规模进行,就可以形成巨大的硅化带。在Al -SI 凝胶陈化时,就结晶成为高岭石矿物。由于胶体陈化,所以结晶是无定向性的(这有利于雕刻)。当凝胶SI原子数大于Al (铝)原子数时,则有小的眼球状石英出现; 反之,如果Al 原子数大SI原子数时,则有水铝石(AL2O3H2O )形成。当多余的Si 存在时,则与Fe(铁)结晶出黄铁矿(如金星田黄的小金星); 当温度大于120℃时,结晶出的高岭石族矿物就为地开石、珍珠陶石;当温度小于120℃时就形成高岭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次火岩体与岩层发生化学作用时,不同矿物元素在不同的酸碱度和温度下,化学生成不同的寿山石,这就是为什么叶蜡石、地开石、高岭石甚至石英岩、明矾石、水铝石等矿物经常在一个矿体中出现的缘故。从高山地开石矿脉中提取的氢氧同位素6 180和6D 的测定值计算,形成地开石热液中,当时大气降水含量达70% 以上 ,这说明地开石是在低温、近地表条件下形成的。
此外,由于上述成矿作用与1亿3千万年前的火山热液活动有关,所以地质学家就把这一类矿藏称为火山热液矿床。由于成矿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热液交代型、热液充填型及热液交代充填型。
寿山石形成模式图
文字说明:
寿山石形成的年代十分久远,大约在距今208亿年至1肠亿年期问。 其时地壳中大量岩桨从旗山.黄巢山、剃刀山等火山口喷出;其中的含矿物质与地下水和地表水混合形成成矿热液,通过断层、破碎带上升,在循环过程中与围岩发生化学交代作用,并经过蚀变后逐渐形成以地开石和叶蜡石为王要矿物成分的石种 俗称' 寿山石"
(1)热液交代型 主要分布在虎口、大山、柳坪、加良山,还有一部分在旗降山、善伯洞和月尾等地。矿体多呈层状,其次是不规则脉状、团块状和透镜状。这种矿石的成分以叶蜡石为主,其次是硬水铝石、石英、绢云母、高岭石、地开石等。矿体与围岩大多为渐变关系,矿石中经常可以见到交代残余的现象。这一类矿石与工业叶蜡石关系密切,有的就是叶蜡矿床的一部分,除局部为高档石种外,其余多属普通的中低档寿山石,占工艺寿山石产量的80% 以上。
(2)热液充填型 主要分布在高山、都成坑段,其余地段只零星见到。寿山石矿体呈脉状,
脉的宽度大小随裂隙变化而不同,一般与周围岩石的界线很清楚。这一类寿山石多为地开石,质地细腻、色泽艳丽、透明度较好,多为高、中档寿山石雕原料来源。
(3)热液交代充填型 主要分布在善伯洞、旗降山、松柏岭等处,其它地段也有发现。矿体以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多以地开石或高岭石矿物为主,部分以叶蜡石为主。矿体除部分沿层间破碎带产出外,更多的是沿断裂裂隙充填交代。在近矿处经常可以看到一定宽度的蚀变带。这种围岩蚀变主要是地开石化、叶蜡石化、高岭土化等。矿石多为中档,部分为高档。
(二)外生成矿
外生成矿是指随着地壳运动,形成于地下的矿脉暴露于地表,经过强烈的物理风化侵蚀作用后,岩石就崩裂为岩块、岩屑,并在重力影响下沿着山坡滚动,在低凹处堆积,又经砂、泥中的水分滋润,再经历水化学作用、氧化作用和一定距离的搬运,最终,原生矿石中的"中坚分子"能够久经考验得以保存,混杂沉积于地表。号称"石中之王"的田黄石,就是最好的例证。
产于寿山村寿山溪两旁水田底下砂层中的田黄石, "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属冲积型砂矿。它是原生矿风化侵蚀后形成的坡石,又经水流搬运到河溪的某些地段沉积下来。因为长期受到含腐殖酸等水分的浸泡,所以水化学作用十分明显。水流的搬运磨蚀,又使田黄石块棱角消磨殆尽,因此多呈浑圆状。有皮的田黄石,其外皮多为风化含铁的泥质物所包裹,呈现黄色或灰黑色。化学风化作用使原生石中并不明显的脉,以格、纹的形式凸现出来。这些格、纹,有的不是原生石所固有的,而是后来在风化的过程中,沿着裂隙次生形成的风化矿物。
寿山石中的田黄石是大自然神奇造化的尤物,是天地之精灵,可遇而不可求,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世间万物因为有其独特生成的历史与特性,所以才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