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文道码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 图片 视频

  福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码头和航道形态各异、历史悠久,它们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海洋文化的历史变革,又是文化遗产中物质与非物质的重要驿站与文化土壤。登文道码头是十分珍贵的海洋文化形态,也是见证海丝历史变迁的标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海丝文化的重要象征。  

  登文道修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 是当年省赴考生员出发地,取名登文道, 表明这是登上文石的道头,也寓意登上文官仕途。登文道码头是江海交接的关口,是闽江下游水上进出省会的门户。

  郑和船队曾多次在这个码头出海,也是郑和到长乐修建天妃庙时登陆的地方。码头由花岗岩大条石铺成,长十尺,宽一点八尺,厚一点二尺,使双条并列成道。长约99.7米,最宽处有3.5米,每块重达两吨多。

  明清两代,赴乡试由此经过免收过渡费。长乐、福清学子上省、进京应试都由此登船渡江。由于闽江口风急浪大,加上江边泥沙淤积,船只无法靠岸,许多学子都要让人涉水背到江中登船。后来,学子们在天妃庙烧香许愿:尚若考中或出仕,必献石铺道,随后便有了这条由大石板铺就的登文道。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