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并非清一色的水泥森林。钢筋水泥的建筑之间往往留有余地,那是古老坊巷里弄的痕迹。巷子里流淌着千年以前的护城河,如今水流缓缓,沧桑依旧,小水渠上方有一座悠悠古桥,桥头曾经雕刻精美的石头狮子和莲花图案被时间侵蚀了棱角,依稀可辨的凹凸依旧向匆匆过客彰显着当年的做工精良,古桥弯弯,对岸是一株古榕,沧桑的根须独木成林,揉进护根的泥土,古榕旁边摆有供奉地方神的神龛或小庙,终年香火袅袅。古城人坚信,只要精诚所至,什么样的神,无论是临水娘娘,还是齐天大圣,无论是田螺姑娘,还是裴真人南天照君关公老爷孔夫子,个个都会显灵。很多坊巷里的老屋在历史上都曾是官员商贾的豪宅府邸,而今却沦为市井凡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陈迹不能与名胜相媲美,却更具一番风味,那接地气的温暖,刹时如暖流溢满心田。独自踏上悠悠古桥,仿佛听到他们深沉均匀的呼吸,如同隐士,藏匿于喧嚣都市之中,落寞却闲适地继续当着古城历史的见证者——他们见惯了高楼乍起和王朝倾覆,辉煌或倾颓,灿烂或暗淡,都安之若素。鲜至的跫音,就在不经意间,带着我的思绪,完成了一次历史的穿越。
宋代的福州,水系纵横,贸易繁荣。据考证,当年的福州城内,水系分为内河与外河,其中内河水系由唐代罗城护城河发展而来,在中心城区形成“口”字形的航线。错综密布的水系上,点缀着座座古桥、造型各异,桥景相融成为沟通水系的纽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根据记载,在清朝以前,福州地区有古桥797座,至今仍保存近400座。三坊七巷里的“琼河七桥”(又称“琼东河七桥”)便是福州古桥建筑艺术的代表。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代罗城。唐朝末年,王审知建“闽国”,在子城外建“罗城”,将乌山、于山、屏山围入城中,并开凿了环绕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了“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城市格局。其中,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护城河,行政中心与贵族居于城北,商业区及平民居南,此后,三坊七巷的里坊格局逐渐趋于形成。
三坊七巷人杰而地灵,许多历史名人曾聚居于此,充满特殊的人文价值,坊巷内交错的沟渠与内河琼东河、安泰河相通,“琼河七桥”便位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区域内。清朝《榕城考古略》有记载:“城内之河,萦回缭绕,与大江潮汐通,皆唐宋以来城壕故迹也……又西经福枝桥、新桥,至安泰桥、澳门桥、虹桥,稍转向北,过常丰仓前,经金斗桥、馆驿桥,而会于观音桥。”这段话中的“城内之河”指的就是福州内河安泰河。1992年,安泰桥、澳门桥、板桥、二桥亭桥、观音桥、馆驿桥、金斗桥”这七座古桥以“琼河七桥”之名,列入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桥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示出古代福州人民的智慧,也见证福州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天下有道津梁道”,琼河七桥,是人际交往、商贸往来的纽带,从“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诗《出利涉门诗》我们便知当年七桥附近的繁华:“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朝明月一溪潮”,可见当年安泰桥犹如金陵秦淮河日夜歌舞升平。
安泰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上。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筑罗城,称南门为利涉门扩至今安泰桥,,建利涉门桥在门外护城濠上,长11米,宽10米,后改名安泰桥。桥下是古城运河,水上交通枢纽,人们从这里下河登舟,东可达闽江,西可游西湖。每年端阳佳节,鼓乐喧天,龙舟竞渡从桥下穿梭而过。城区进出口货物多在这里集散。随着城市变迁,交通的发展,安泰桥又成为城区中轴线上的主要桥梁。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桥长11米,主拱圈厚仅20厘米,如今每天经过的车辆逾千,而桥却巍然屹立,桥下目前淤塞严重,已不能通航。
澳门桥是福州安泰河上的一座著名古桥,原为福州唐罗城清远门桥,民间俗称鸭门桥,可能是民国初地名登记时根据谐音写做澳门桥。现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唐天复元年(西元901年),闽王王审知于子城外环筑罗城,本处为位于罗城西南门清远门桥外。梁开平二年(西元908年),闽王王审知复建南北夹城,将安泰河以南包裹入城中,则此桥最早必建于此前。此桥为石构拱桥,桥宽6米。桥原构仍保存在新扩建桥下,拱券、桥石俱完好。
二桥亭桥位于金斗桥南,福州市仓前街与通湖路之间,1986年重修。桥宽3.2米,长9.8米,跨度4.1米。木结构,桥梁由12根木柱架成,桥面铺木板,桥上建有亭。该桥是福州市区保存至今唯一木构有雨盖的古桥。
观音桥位于福州通湖路馆驿巷,西通白马路旁的西水关古河道,东连文藻河和安泰河,控扼三河的交汇处,乃通津要道,当年去东南水系、西南水系的舟船,多由此过。观音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原为木桥。后来,改为石板桥。清道光18年(1838年)和光绪33年(1907年)两次重修。目前,保留下的是清光绪年间修建的。观音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两侧各有四根石望柱和三块石栏板,西边石栏板上刻有“观音桥”,东边石栏板上刻有“光绪丁末年”、“仲冬吉旦修”字样。桥长八点五米,宽五点一米,桥面跨度五米,横铺十六块石板,是鼓楼区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石拱桥。
馆驿桥,因桥可通三山驿,故名。旧名车弩桥,俗名驿前桥。位于福州鼓楼区衣锦坊西口原五代罗城大濠上,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馆驿桥原为木桥,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改建为石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春,七十叟里人雨村重建时将其改为石拱桥。长七米,宽五点零五米,桥面由六块石板连成。北侧桥栏板刻“馆驿桥”,南侧桥栏刻“道光戊戌年建”,桥上有仰莲望柱两对。
金斗桥与二桥亭桥同在古罗城大濠上,位于二桥亭桥北边不远处。古时,金斗桥连接福州仓前街与文儒坊西口,自从民国初辟通湖路从许倜业故居旁拦腰截断文儒坊西段后,文儒坊西口那一段就成了偏僻之路,好在有金斗桥。否则,就成了断头路。传说中,在金斗桥下有黄金一斗。其实,它原来是罗城金斗门桥,故名。金斗桥曾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1986年再修。它是一座单孔平梁石桥,东、西走向,桥面高于两岸路面,桥东头有七层台阶,西头有九层台阶。桥长十点二米,宽三点七米,有六根望柱和四块栏板,桥面由四条长五点四米、宽零点七五米、厚零点二的石板条铺成。目前,金斗桥存世完好。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