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又叫傀儡戏,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就是当时最流行的活动。唐末五代,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在闽南地区深受欢迎。明朝初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频繁,木偶戏和闽南人的乡愁一起,在南洋落地生根。
江派木偶制作的主要步骤包括雕刻、打底、磨光、着粉敷彩、刷蜡拭光、贴须梳头。用于表演的木偶头在追求造型逼真灵动的同时,还要确保经久耐用,因此打底的质量极其重要。在木坯和黄土胶之间,还有一层薄薄的棉纸,这种绵纸曾是福建永春用于制作花灯的材料,纸张薄而透明,遇水不易溶解,是木偶头保存百年也不易开裂的秘密。打底完成的偶头,需要用鱼皮进行磨光,才能让五官恢复立体。
如今,江派木偶头的雕刻作品,随着木偶戏的演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地收藏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