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一:被遗弃的乡村
说到了乡村,自然也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愁。埋藏于记忆里的家乡、童年的人与事,童年的山山水水,也渐渐明朗清晰。记得小时候,烧得是柴火,喝得是清澈的溪水,吃的零食充其量也就是自家地里种的豆荚、地瓜,玩的是手抓泥巴自做的泥人、泥玩具,看的是带着米粒斑点的黑白小电视,那儿时戏水、摸鱼、抓虾的小溪,伙伴们追逐奔跑过的田野,黑瓦房上的袅袅炊烟,傍晚时分妈妈的声声呼唤,总是让我梦牵萦绕。多年过去,不管生活有着多大的变化,这些始终印刻在记忆深处,回想起来,幸福满满!可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又有多少人,千方百计的要离开家乡。
农民的孩子要想离开农村,改变现状,最保险最有利的方式就是考大学,一旦考上,大多不会再回去。升学体制像抽水机一般,诱惑了农村里最鲜活的群体。考不上的农家子弟初中刚毕业,也不愿留守自家的三分地,重复过着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于是背负着生活的大山和父母的期望,走上了“北、上、广”的经商、打工之路。村子便犹如一艘被长久搁浅的木船,只留下步履蹒跚的老人和孩子、破旧不堪的房屋、满目荒芜的田园,任凭日晒雨淋,静静地等待命运的判决。所以,每次回家乡我都深切地感受到老家的凄凉、沧桑。我想正如书中作者所言,“谁人故乡不沦陷”!这,大概就是中国多数农村的现状吧!
只是现在,在上海拼搏多年的周宁人正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危机,曾经怀揣梦想,描绘美好蓝图的周宁人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老板破产,工人失业,孩子失学。一部分人还留在上海,苦苦支撑着残局,顽强地生存着,努力地适应着社会的发展,比以往更加小心翼翼的奔波在大城市里,艰辛而痛楚。一部分人拖家带口回到了周宁,只是在大都市里生活了几年的他们,宁可在县城里租房子、打零工,熬日子,举家过着飘零的生活,也不愿再回到那个生养他们的小乡村,因为他们知道,被荒芜的一亩三分地是难以养活这一大家子人的,在现实的权衡利弊下,故乡依然被多数人选择了遗弃。
正如一位作家说过,“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是一种双重的不幸。”我认为,解决目前这一现状,最重要就是结束城乡对峙,用实际行动为人心铺一条回乡的路——回到故乡、建设故乡,再享受故乡,就像欧美乡镇的人们一样,在城市中谋生,在乡村谋心,在鸡鸣犬吠中安卧而睡,在风霜小径上漫步人生,回归亘古的人世夙愿。
感受二:人性的回归
本书中作者直击现实,对人性、对当前国人公信力的下降、道德滑坡的描写也是淋漓尽致。有人说过一句话“上一次微博十分钟,需要给心灵疗伤一个月”,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学者李敖也在北京大学演讲中断言当前的社会发展是“形势大好,人心大坏”,一句“人心大坏”,直指现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确实,打开电脑网页,看到的多数是人性中丑陋、阴暗的一面,曾经的温良恭俭让少了,暴戾乖张多了,稍不合拍,就怒目相向,社会弥漫着“无缘无故”的仇恨。记得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当过外科医生的中年男子郑民生,持刀朝十三名小学生捅去,造成八死五伤,现场极其惨烈,受害学童家长悲痛欲绝,举国震惊;富人的戾气,加深社会仇富情绪,以权谋私的官员,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官员的质疑与拷问,“我爸是李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病人杀死医生;孩子被碾压,无人救助;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亲人怒目相向,对簿公堂……诸多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国人道德滑坡的担忧,我作为一个平凡人,有心呐喊,却无力改变,只有深深的心痛。过后,心中恢复平静,便想起《罗兰小语》中的这样一段话:“既然无力兼济天下,那么就独善其身也好。从自己本身做起,让自己宽大些、平和些,多存几分仁恕,少用几分抱怨。承认自己和世界都是如此不完美的,所以也不必为此烦恼。”告诉自己面对不如意,试着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多给别人一份宽容,自己也能多一份快乐。如果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能善待别人,多些理解和包容,世界也会重新变美。
可喜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最美的老师”一系列最美人物红遍网络,涌动着温情与感动。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29岁的女教师张丽莉在车祸瞬间推开学生,自己双腿遭碾压高位截肢;现役军人沈星在山东省青州市南阳河因勇救一名落水少年,不幸壮烈牺牲;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员工吴斌,在驾驶客车从无锡返航途中,被迎面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受重伤的吴斌在在完成换挡刹车等一系列安全停车措施后,壮烈牺牲……这一系列美丽而悲壮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美”的重新审视与理解,让人们重拾了对“真、善、美”的信心。
是啊,孝敬父母是一种美,爱护妻儿是一种美,见义勇为是一种美,热爱职业也是一种美,这些平民英雄的壮举可以说出自本能,但这种本能却是炎黄子孙传统道德、美德在长期积淀下关键时刻的爆发,它极大的扭转了人们对社会道德的悲观情绪。评论员曹林说的好:好人就在我们身边,一个个最美的人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我们生活的时代还是满含善意的,爱的种子依旧广布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