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料 台湾概况 历史民俗 名胜古迹 台湾宗教 台湾法律
                                                                   
太鲁阁公园

太鲁阁公园于1984年正式核准设立,1986年在中横绿水设立管理处。范围北界南湖北山,南及奇莱山及太鲁阁大山,东至清水断崖,西抵大禹岭、合欢山,而以中横东段的立雾溪太鲁阁峡谷为主体,总面积92.000公顷,跨越台中、南投、花莲三县。
境内有中央山脉纵贯全域,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如南湖大山(3.740公尺)、中央尖山(3.703公尺)、甘薯峰(3.156公尺)、无名山(3.449公尺)、毕禄山(3.370公尺)、羊头山(3.033公尺)、合欢山(3.416公尺)、奇莱山(3.559公尺)等,总计有27座之多。山脉陡坡向东延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立雾溪即发源于合欢山与奇莱北峰之间,向东会流了北岸诸大支流,如瓦黑尔溪、陶塞溪、荖西溪、砂卡礑溪等,横越全境直奔太平洋。高山与溪流造就了区内奇伟瑰丽的景致,也形成一座精彩丰富的地质天然博物馆。
太鲁阁公园以瑰丽万千的大理石峡谷景观著称。中部横贯公路天祥以东的内太鲁阁,在地理构造上均以变质石灰岩为主。所谓变质石灰岩,即一般所称的大理石,其成因始于3亿年前海中沉积物在地下经热力与压力作用,将沉积物硬化为石灰岩,再变质为结构更紧密的大理岩,后经南澳造山运动与蓬莱造 山运动,于400万年前地盘撞击时上升到地面来,加上立雾溪的长年侵蚀,而得今貎。由于大理石不易受侵蚀,因此河谷多呈U形谷,且绝壁 凌天,大理石纹路历历可见,从九曲洞、燕子口均可观察到本区地质演化的历史,锥鹿大断崖与福矶断崖,高达1.666公尺,一层层的岩石纹理,证明了地质演化中塑性褶皱作用的过程。此外,燕子口岩壁上的凹洞,则又是石灰岩受水侵蚀的特有现象,洞中的圆砾石则为河流水位高时所留下来的遗物。
长春祠附近的立雾溪,曲流地形十分明显,堆积坡石砾与大理石罗列,侵蚀坡则又绝壁陡峭,不得不把步道建在山洞中。长春祠的瀑布来自壁间泉湧,石灰岩地形所特有的石笋、石钟乳,在岩壁山洞中均可见到。太鲁阁附近,砂卡礑溪与立雾溪会流处,形成一峡谷,又称神秘谷,属东部石灰岩带,间有硬绿泥岩,含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氧化铝,属古喀斯特地形遗址,十分古老,黄铁矿、砂金等在谷中亦可见到,碧潭白石,在地质之外,又有无限风光。
中部横贯公路天祥以西称为外太鲁阁,以片麻岩为主要地质 ,亦有板岩、矽质片岩、黑色片岩、绿色片岩等,地质较软,河谷侵蚀较易,形成V字形河谷,再加以先后三次的地壳隆起运动,河流三度恢复强烈河蚀作用,在河流两岸,尤其是会流处,常出现明显河阶,高者海拔达500公尺以上,如莲花池附近的梅园河阶,原始住民或现代农园、村落,均在河阶上发展。
太鲁阁公园除了有数不尽的地质宝藏之外,由于中部横贯公路横越全区,自然风光亦得以见诸于世。由西而东,大禹岭为进入合欢山的门户之一,合欢山夏天草坡连绵,冬季瑞雪晶莹,早成旅游胜地。此地的飞雪主要拜立雾溪谷吹来的太平洋冷气流与兰阳溪谷的湿冷气流之赐,成为台湾仅次于北方南湖大山与雪山的积雪最厚地区之一。关原以云海见长,碧绿除有神木之外 ,也是赏鸟重镇,各种中海拔的鸟类,如白耳画眉、薮鸟、山头红、头鸟绿、小剪尾、白环鹦、红嘴黑鹎、乌鸦等,均十分常见。天祥为中横最受欢迎的据点,三层河阶在此形成广阔的平地,得以大加建设,附近的文山温泉,露头于河床及大理石凹壁上,为本区仅有的温泉。白杨瀑布声势具壮,已建有步道,可顺赏稀有的水苔。慈母桥跨于荖西溪上,与立雾溪在此会流,河床中巨大的大理石,纹质绝美 。锥鹿断崖之后即为九曲洞及燕子口,峡谷深邃,坚固的大理石已凿出公路用的隧道,壁间不必加柱强固,可见其坚硬之一斑。此去即为长春祠及太鲁阁,可通花莲或宜兰。
太鲁阁国家公园海拔落差达3.700公尺,植物与玉山公园类似,有高山的玉山圆柏、玉山箭竹、玉山杜鹃、南湖柳叶菜、高山沙参、玉山佛甲草、太鲁阁栎、台湾赤杨、台湾红榨槭、铁杉、云杉、冷杉及阔叶林等,植物种类极丰。动物方面,台湾黑熊、长鬃山羊、台湾猕猴、水鹿、飞鼠、白鼻心、野猪等,皆可在深山间见到,鸟类多达122种,在合欢山区、中横沿线均可赏鸟,毛脚燕、雨燕、乌鸦最为常见,其他稀有鸟类如帝雉、蓝腹鹇等亦有发现记录,蝶类计有108种,果园、山涧、山坡等处,处处有其踪跡。此外,台湾山椒鱼,则为本区生态作了更完美的注脚。
在人文史迹方面,发现有79处遗址,包括二千年前的巨石文化、陶片、石器等,如西宝遗址、太鲁阁遗址。另外,合欢古道建于立雾溪谷崖壁上,已有百年历史。泰雅族山胞部落旧址,则证明数百年前泰雅族人已由雾社迁居到此,史迹相当丰富。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Copyright©2003-2004 www.fjli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