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福建省地方志综述
    
    福建省地处南部沿海,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是经济及文化开发较早的省份。地方志书的出现,在福建省也不谓为晚。县以上的通志出现最早的,首推《瓯闽传》和《闽中记》。《瓯闽传》的撰人和成书年代都已难考。《闽中记》则是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晋安郡太守陶夔撰成的。由于此书也亦失传,其详确内容无所知悉,但从后世徵引逸文进行的工作中,可知其内容之大略。《闽中记》已备志书之大体,奠定了福建方志发展的基础,可称福建文化兴盛的标志之一。《闽中记》之后,南朝梁萧子开撰有《建安记》,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之后顾野王又撰成《建安地记》二篇。此二书均佚。前者见《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徵引,又有《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后者见《陈书》、《南史》王本传著录。至唐宣宗大中五年(851)郡人林谞撰有《闽中记》,已佚,也有《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宋以前福建佚志经探寻查核可得十四部,其中省志三部,即《瓯闽传》、《[太元]闽中记》和《[大中]闽中记》、。府志十一部,福、兴、泉、漳、邵、汀六府各一,多见《舆地纪胜》徵引,《汀州旧图经》且有蒲圻张氏《永乐大典》辑本。建宁一府独占五部,除萧子开、顾野王二纪外,尚有《郡图》、《建安郡记》及《建安旧经》三部,见《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八闽通志》徵引。属于县志佚者,尚未发现。
    进入宋代,福建社会有较大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与此相适应,区域建置亦发生重大变革,府一级的行政单位增加到八个,县则有四十一个,比唐代增加近一倍。随着建置机构的增加,地方志书的数量亦明显增多。据有文献可考的福建宋志,大约有八十六种之多,远远超过宋以前福建方志书的总和。宋代福建修志令人瞩目,修志之风盛行,修志已成时习,不仅文化发达州县修志,而且一些新开发的县区,或文化较为落后的山区亦普遍重视修志。如政和县、汀州、建阳县、同安县、兴化县均修有志书。经济发达的府县,则一修再修,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建瓯等都不止一次修纂州县志,且有多种版本刊行。宋代福建最早的方志,为宋庆历年间(1041~1048)林世程修《闽中记》谓福建“一省之总志”,惜无传本。各郡、府、州、县修纂之志书,可查明编纂年代的有:大中祥符四年(1011)吴与的《漳州图经》;淳熙五年(1178)李纶的《漳郡志》;淳熙九年(1182)梁克家的《三山志》;绍兴三年(1192)赵彦励的《莆阳志》;淳祐三年(1234)赵崇祥的《漳郡志》。编纂年代大体可知的有:庆历年间(1041~1048)宋咸的《尤溪县志》;元祐年间(1036~1039)林通的《长乐图经》;宣和年间(1119~1125)钱坤的《同安县志》;绍兴年间(1131~1162)韩元吉的《建宁府志》和廖拱的《延平志》;庆元年间林光的《建安志》;嘉定年间(1208~1224)方杰的《漳郡志》和李方子的《泉州志》,以及陶武的《连江县志》;宝祐年间(1253~1258)黄岩孙的《仙溪志》;咸淳年间(1265~1274)宋日隆的《连江县志》等。由于朝代更迭,战火不断,宋代所修志书大部佚失,估计有七十四部,其中省志三部、府志四十部、县志三十部。宋代福建方志幸存者仅有三种而已,占全国现存宋代三十种左右方志之十分之一,亦算稀世珍品了。一是梁克家的《三山志》。《三山志》之“三山”,乃福州之别称。梁克家,泉州人,淳熙年间曾知福州。是志于淳熙九年(1128)修纂而成。原仅有四十卷,后福州教授朱貔孙等人,续补淳熙九年后的《进士题名》二卷。书中类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土俗等九门。此书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福州的社会状况,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珍贵史料价值。但内容与个别类目存在一些问题,体例亦略有不足之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人物唯收科第,土俗时出谣识”。清代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亦评曰;“附山川于寺观,未免失伦”。证明是志在分类归属上尚欠严密的科学性。《三山志》宋代版本早已失传,仅有明末崇祯年间的《三山志》刻本和明清两代私家抄本传世。二是黄岩孙的《仙溪志》。仙溪乃仙游县的雅名。是志由赵与泌主修,黄岩孙主纂。是志修于宝祐五年(1257)。志的署名除题“黄岩孙编”外,还书有“元兴化路仙游县务提领黄真仲重订”字样。进士题名及咸淳(1256~1274)、景炎(1277~1278)后人次第增入,非原本矣。其书记载甚略,惟人物稍详。是志编纂者能“博徵广採”,如注云:“耆旧相传”、“故老相传”,亦见态度之认真。是志卷数由原十五卷变四卷,係元代黄真仲重订时修为。據序跋可知,是志有过刊版,元代且有重刊本。现仅有“铁琴铜剑楼”旧抄本传世,其他版本皆佚。三是赵与沐的《临汀志》。临汀用宋代临汀州之别称。赵与沐曾担任汀州州学教授。是志于开庆元年(1259)修成,共十五卷。惜原本已佚,幸赖《永乐大典》辑录,使之得以传世。
    宋代是方志由侧重于地理,而改向人文、地理并重的转折点,其代表作为太平兴国年间由乐史撰成的《太平寰宇记》。该书除记述各地山川形胜外,首次增载了姓氏、人物、艺术、风俗等社会内容。此举为方志修纂所效法。宋代福建方志亦深受此其影响,其记述内容已有很大扩展,相应体例也有很大调整。宋代福建方志,无论从记述内容,还是体例上都可称为一种较为成熟和定型的方志了。从传世的几种方志分析,其体例基本上分“纲目”体和“条目”体两类。前者目以类归,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后者平列门目,详载万事,既可解决一些材料难以归类的矛盾,又能根据本地特点增加新的类目。宋代福建志书的修纂亦有不当之处。体例尚不精核,偶有混杂现象;内容取舍不当;尚对整理地方文献重视不够。
    元代是福建地方志修纂的低潮期。修纂志书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均难与宋代相比。元代福建志书未有存世者,据考佚志十部,其中府志七部,县志三部。
    明清两代是福建志书修纂的全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在现存的三百二十多部福建方志中,明清两代纂修的几占二百六十多部。省一级的地方志大多亦产生于这一时期。明黄仲昭的《八闽通志》为福建省总志之最先。是志由黄仲昭修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至弘治二年(1489)。仲昭,莆田人,明成化二年(1489)进士,授编修,弘治初,江西提学佥事。黄仲昭还编纂有《邵武府志》、《延平府志》、《兴化府志》、《南平县志》等。是志刊刻于明弘治三年(1490)。全书八十七卷,大目十八条,小目四十二条,是志根据各郡志中所载之事,加以考订、删次,然后汇集而成的。黄仲昭自序云:“每类则八府一州之事,以次列之。其间若地理、食货、秩官、学校、选举、坛庙、恤政、宫室、邱墓、古迹之类,皆因诸郡所採事迹,随其详略,稍加删次。至于人物一类志,或有未载及详而未尽者,必旁搜博考,尤致其意焉”。但是志在分类上,较为混乱,如将户口、水利列入食货门中,殊为不当。是志国内仅存抄本,且残缺不全。唯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有明弘治原刻本。继《八闽通志》之后,还有王应山的《闽大记》和何乔远的《闽书》之修纂。王氏《闽大记》的纂修年代,有自序曰:“经始于万历六年戊寅孟春谷旦,阅三载辛已仲夏望日书成”。后王应山因病而辍,又由其子毓德续编,始成一书。是志五十五卷,记事到明万历三十七年(1608)止,其中自万历三十年(1602)后的记事是由王毓德撰写的,卷四十七、四十八《武功传》,卷五十《善行传》,卷五十五《外传》,即《前鉴录》,皆王氏生前未脱之稿,原阙。《闽大记》为明代颇有影响的一部省志。今仅存抄本,惜已残缺不全。王应山别有《全闽记略》和《闽都记》二书。《闽都记》三十三卷,明万历四十年(1612)纂修。于编纂过程中,王应山病故,最后由其子毓德续成。是志为福州首郡九县、福宁州二县之志乘。国内仅存清道光十一年(1831)求放心斋刻本和旧抄明万历洪氏本,清道光十九年(1839)曾有补版印本。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有《闽都记》明刻本。《全闽记略》因久佚而无从查稽。明万历四十年(1612)至四十四年(1616),晋江人何乔远的《闽书》,是何氏荟萃郡邑各志,参考前代史籍、杂记,取其精萃,汇编而成。《闽书》百五十四卷,分二十二门,可谓分类较为完备的方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标目诡异”,显然,体例尚不够完善。《闽书》成书年代较晚,书中记载了不少宋、明的可贵资料,保存有大量地方文献,其价值不可低估。从福建修志发展史分析,《闽书》可谓集前代志书之大成。《闽书》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曾经补纂过。现存有崇祯二年(1629)刻本。明代修纂福建省方志尚存计有七十八部,其中,省志三部,府志二十五部,县志五十部。已佚者,计有百九十七部,其中省志三部,府志三十八,县志百五十六部。
    清代,福建修纂四部省志。福建省总志修于康熙年间,由郑开极修纂,凡六十四卷,告竣于康熙二十二年(1684),书称《福建通志》。但郑氏《福建通志》于清代人多所不知。因此,曾误认清代福建一省之通志的始创,是清雍正、乾隆间谢道承的《福建通志》。萨士武《福建地方志考略》云“道光通志序列清修历次通志,不及郑志,陈衍修新通志,亦谓郑志始终不传,四库亦不著录,而未载入艺文志,殊可异也。”清世宗曾在雍正年间下诏修志,之后全国各省志相继告成。此次举国修志,影响颇大。谢道承《福建通志》即诞生于此际,较为世人所瞩目,而郑开极《福建通志》因无传本,世人多误传谢志为清纂首部福建省志。谢道承、刘数与的《福建通志》奉诏纂修于雍正七年(1729),至乾隆二年(1773)书成。这是清代福建省第一部省志。郑、谢二志,间隔五十余年。谢志去旧志之烦芜,未当者,删汰冗文,别增新事。其疆域制度,悉之现行为断,如沿海岛澳诸图,旧志所不载者,皆为详绘补入,足资考镜。是志凡七十八卷首一卷图一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是志云:“于体例亦颇有当”。是志除有乾隆二年(1737)刻本外,另有乾隆间《四库全书》本。清代福建的第三部省志为沈廷芳的《福建续志》,问世于乾隆年间,记事基本上与前志同,略有增补,体例稍有不同。沈廷芳在自序中云:“典谟继述星野而迄杂记为门三十有二,为卷九十有二。事例仍前,而取义稍别。有前志已载而复补者,学宫载圣门弟子,祠祀记列祀姓氏是也;前志未载而特增者,郡邑添福鼎,兵制列海防,选举增词科,人物徵史传是也;前者有而易之者,方技置列女之前,寺观附方外之末是也;前志有而更名者,我朝差科尽一捐载户口,而不载户役是也。”《重纂福建通志》为清代福建省的第四部省志。陈寿祺任总纂,始修于道光九年(1829),计四百卷。陈寿祺去世后,由高澍然继任总纂,后又改由魏敬中为总纂。刊刻于同治十年(1884),因而此志有“道光志”或“同治志”之说。道光志的原稿四百卷,而同治志仅二百七十八卷。原来陈氏道光志稿曾被删毁。时长乐梁章钜与陈寿祺同居福州黄巷,由于广宅之事,相处不睦。陈寿祺死后,高澍然将陈补入通志之儒林中,对此,梁章钜甚为不满,便联合乡宦,肆意诬告通志,迫其志局解散,原稿删毁。魏敬中改任总纂后,虽汇集了散佚中幸存的零星旧稿,但终与原稿相去甚远。道光志原稿中的各家分著部分,从书目中所能见到者有王捷南《闽中沿革考》,陈善《福建国朝列传》,高澍然《福建历朝宦绩》四十卷、《闽水纲目》十二卷,河治远《方言考》,冯登府《闽中金石志》,张绅《怡亭文集》二十卷等,其撰著者均系原道光志局的分纂。同治九年(1883)还有《福建通志山川古迹订讹》的抄本。二百七十八卷的《重纂福建通志》,重纂于道光十五年(1835)。魏敬中在收集和整理道光原稿中,做了大量工作,其功不可没。是书三十三门。各门之中,无论在资料审核或史实考据,都是雍、乾二志所不可及的。但体例上仍有不尽完善之处。有清一代福建修纂志书尚存百五十部,其中省志四部,府志三十八部,县志一百五十六部。已佚者共四十九部,其中省志一部,县志五十六部。
    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陈衍修成的《福建通志》,可称福建省志的最后一部。全书卷帙浩繁,计六百卷之多,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由于参预纂修的人员众多,水平不一,致使志书各部分的质量相别甚大。是志体例基本仿宋代史学家郑樵《通志》体。是志最大的缺欠是记述内容以清宣统元年断,于民国年间的新事物几乎没做任何记述,对辛亥革命的记载仅寥寥二百余字,实属一大遗憾。民国年间修纂的福建省志书尚存五十七部,其中省志一部,县志五十六部,已佚者,共五部,皆为县志。(郑宝谦  王中明)












 
 
 
Copyright©2003-2004 fjli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