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名人墨迹
 | 返回主页| 返回上级 |
   
“二十世纪福州名人墨迹”共有记录81条这是第81条记录
 

:: 弁言::

    惟强行者为有志,亦惟有志者能强行。
――严复  

    一八九五年二月至五月,严复自英国学成归国,沉默了十六年之久,深被甲午战败、丧师辱国所刺激,于天津《直报》上连结发表了《论世奕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四篇政论文,以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为理论武器,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抨击了禁锢人们思想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这些文笔犀利的文章,对清朝帝国统治者、封建制度的冲击,对知识分子、平民百姓思想的震动,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号角。严复并就当时的社会变迁与趋势,以极为简练而又精确的论断指出:
观之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
二十世纪的变迁,一如严复所言,是人类历史变化最为剧烈和壮观的时段。仅就中国政体而言,在上半叶五十年之内,就石破天惊地历经了封建专制、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三种社会形态转型变革。在上世纪"世变之亟"的历史进程中,福州以其具数千年年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处于近代西学东渐的前沿,应运涌现出一大批能人巨子,或成为省内外、国内外有影响人物,或成为近现代史上代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先进人物。
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二十世纪福州名人辈出的现象,是直接传承与延伸十九世纪福州社会风气日开、人们价值观念日变的结果。林则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但他的历史意义,更多地体现在思想认识上,能够顺应变动了的外部文明世界的趋势,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成果技术之开风气者"。之后的沈葆桢,又在以"自强"、"富国"为旗号的洋务运动中,而担任福建船政大臣,并主持福州船政局,筹建南洋海军,成为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引进西方科技的先驱、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之人。他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主张付诸行动。最为悲壮的则为林旭。这位在少年即颖绝秀出,天才特达的奇才名士,追随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要求改革封建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历时百日,就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派杀害,年仅二十四岁,时为一八九八年,再过三年,就跨入二十世纪之门了。这场变法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林旭成了永载史册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资产阶级维新志士。还有本书中的一些人物,但他们的主要活动年间都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诸如近代旧学巨子、古文大家、词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谢章铤;创办中国第一所蚕桑学校、开职业教育之风气者林启;率同乡京僚联合上《劾大臣玩寇疏》,要求查办张佩纶、何如璋在马江之战中"偾军辱国,朋谋罔上,怯战潜逃"之罪,在任上重教光办,创设四川第一所中学校的潘炳年。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福州籍的历史人物中,还未曾有过象林则徐能够名入世界伟人之列。一八五八年,马克思所撰写的《鸦片贸易史》,被《纽约每日论坛报》作为社论刊载,文中特别提到林则徐"没收、销毁走私鸦片"的举动。正是有林则徐这面旗帜,以及沈葆桢、林旭等人的典范,激励与鼓舞着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福州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振兴、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展现各自为的风采。而二十世纪所涌现出的福州名人,人数之我,分布之广,贡献之在,影响之深,在福州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只要翻开前世纪中国各个领域的史册,都能显见他们的身影。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福州籍的名人之中,能成为划时代、跨世纪影响中国的重要历史性人物,莫过于严复了。经鸦片战争之后,十九世纪下半叶,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清王朝,已经是腐朽透顶、奄奄一息了。但由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皇权神授"及"三纲五常"礼教,为历朝皇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与保证,被视为天经地义和不可逆转的金科玉律。同时,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地位,这种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行为,给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产生极大的惰性与阻力,也使人们的思想滋长了保守性、麻木性与狭隘性。为此,谈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在当时,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封建专制统治赖以维系的意识理念仍极其"合法"地笼罩于人们的观念之中。正是严复以其强有说服力的政论文和译述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给予了拖着长辫子的国人以振聋发聩的冲击,一下子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伦理观念被彻底冲击,促使人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合法性与"三纲五常"的合理性的固有认识与观念发生动摇、怀疑,直至崩溃,为近代中华民族争取民主、进步、繁荣科学与爱国树起精神支柱。严复一系列的论述和译著,振憾着当时全国上下,影响了许多人、几代人,影响了几十年、上百年,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力量。百年来,我们的一些政治家、革命家所做出的轰轰烈烈的事业,其中也包含着在实践和实现严复的想法与见解。正因如此,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当着严复的面说:"君为思想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则以"先进人物"称誉。郭嵩焘、康有为、吴汝纶、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赞扬过严复。
严复的部分言论,若简单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去评判,以"革命"或"反革命"的标签来分座,以"左"或"右"的思路去对号,当然就会被定论为"落后"、"保守",甚至于"反动"了。但若以近百年的世界时局发展和现状,以及中国的坎坷屈折的进程,去验证严复所作出的见解与预言,又确确实实被言中了。只要我们以理智的头脑加以非情绪化的辨析,就会实是求事地认可他的深邃识见与科学断言所具有的永久学术价值。严复是旧时代典型的以"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已任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他是思想家,而不是革命家、政治家。
刘梦溪在《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中对严复所作的论述,代表着近年来研究严复的新的认识。他写道:
晚清的具有新的人文内涵的思想启蒙运动实受动于西学东渐,建有实绩的早期启蒙者应该首推侯官严复,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人……晚清之新学实有两个脉系:一是以直接译介、输入西方学术思想为职事的启蒙派新学,以严复为第一号人物。前者把目光放在朝廷上,热衷于现实政治秩序的变革,学术思想不过是达致政治目的之手段;后者着眼于知识阶层,希望通过传播新的学术思想来推动民众的精神觉醒。前者与洋务派起点不同,归宿全同;后者与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判然有别。洋务派最著名的口号是"中学为体,民主为用"。前者名为新学,新中有旧;后者在狂热涉猎欧西之后,许多人重新又回归到传统,有的甚至成为思想至上的守旧者,但论学论治旧中依然有新。前者发动的政治变革失败以后,学术思想也随之流产;后者提出的,则是整个二十世纪都不曾做完的思想课题。
《清史稿·严复传》云:"世谓纾以中文沟通西文,并称林严。"康有为在答谢林纾赠画诗中亦云:"译才并世数严林"。在近代中国翻译史上,"林译小说"可以与"严译名著"相比肩,它最先引进西方文学,起了传播西文先进文化作用。尤其林纾的翻译文学在冲突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罗网,传播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也一样与严复的译著起着推动民众的精神觉醒作用。史学家邓云乡教授撰写的《林琴南文学艺术》,是一篇对林纾才艺德及"林译小说"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评述,为研究林纾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史料。文中指出:
林译小说……不唯其数量之巨,更在其影响之在,这对当时开民智,认识世界,使中国知识阶层改变尊五攘夷、唯我独尊、闭关自守的思想,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且影响不只限于文学艺术界,又深入到各种类型的人中。七八十年前林译小说的风靡一时,是后来任何翻译家都望尘莫及的。
……
今天在学术界面向世界国际学术交流频繁的时代里,外国汉学家忽然又提到林译小说能使狄更斯的作品"存其精神,去其冗杂",这不能不说是新闻……不知今天或近期,是否还有这样的译作,这样的人?或者只有期待遥远的未来了,那谁又等待得上呢?平心而论,即在当时,林琴南对学术、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贡献,也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他讲古文、讲《史记》、《庄子》,讲韩柳文,其《柳文研究法》一书,直到现在,还是研究柳宗元的人所尊重的。五城学堂、京城大学堂两校,二十年,列入门墙,执弟子礼者,上千人,过去还有人编过一个"林氏弟子表"。在文学史上,大量翻译外国小说、沟通中西文化的,林琴南是第一人;不懂外文,而又做翻译家,翻了这么多小说的,他是古今第一人;以古文翻译小说,获得最大成功,而又影响最大的,他也是第一人。现在人爱说"新生事物","从无到有",他不也曾经是历史上从无到有的新生事物吗?
在论及严林翻译的历史功绩与清末西学翻译史时,由于着眼点的侧重及由此而形成的思维定势,遗却了一位人物--陈衍。自他在世与去世至今,由于他作为"同光体"诗派的倡导者和领袖,杰出的诗论家,所著《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煌煌巨帙,声教远暨海内外,一时豪俊,奔趋其旗█之下。"正因他在中国文学界成就之著、名气之大、地位之高,人们只见其大而遗其余,把他的在其它方面卓著贡献而忽略了。实际上,唐文治于一九三五年所撰《石遗室丛书总序》就已经大声疾呼,提醒世人注意:
世之所崇奉先生者,仅以为文学家,浅已。先生盖以文学而兼政治才也。……光绪中业,新学勃兴,先生时佐南皮张公广雅于武昌节署,注意实业,振兴商学,创办《商务报》。其所译书,先已有《商业博物志》外,有若《商律》、《破产律》,有若《货币制度论》,有若《商业经济学》,有若《商业开化史》,有若《商业地理》、《银行论》,诚以致富之本,非兴商不为功。
陈衍不单是文学家,也是一位翻译家。他有别于严、林,专译经济类书,内容重于在系统、通俗、实用,面向商人、商务官吏和知识分子,且时间与严译《原富》、林译《茶花女》先后同时。他在主编《湖北商务报》期间,撰《货币论》专著连载。这些译本和专著,为传播西方经济学、为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建立、发展有开创之功。他还有出色的经济动作才能,能把所学的西方经济理论结合个人的经济思想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于湖闪佐派张之洞,扭转金融危机,增加财政收入,用以推行新政,无形中成就辛亥革命。
本书入载的陈衍《福建省地方财政状况讲义叙》手稿,迄未刊行,是研究其经济思想,主张等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现钞录如下:
处今日之天下,不理财,殆不可一日居矣。唐之刘晏,善理财者,所用悉士人,于是世盛称之,往往奉以为法。盖古者小学必精九数,汉以后明筭立科。李吉甫以宰相之尊,而自著《元和会计簿》,故其士人可用也。今之士人多不能治生,穷居坐困,儒之所以为迂矣。出而任事,则度支处为一大厦,无虑素食坐谈,能治文书有条理者已不数觏,与语财用大计,不迂疏谬误几人也。反之,又包揽分肥,钻营鬻货矣。梅峰士人也,自司虣以来,肆力为诗古文,境地猛进。嗣入度支处,由秘书长总务征榷,制用各科度支使。知其非呫哔书生,知二五不知十者比也。近出其所蓍《福建省地方财政状况讲义》示余,请为叙。读之,则凡属地方岁出入者,朗若列眉,甚合外人所著理财学各书体例,可为财政养成所教科善本也。余在武昌,从日本人研究财政学有年,译书十余种。每论士人不可不知活生,进则权以理国家财用,退亦可为顾亭林、李刚主一流人。故于梅峰所编,乐为之叙云。石遗老人书。
严复于一九○四年所作《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一诗云:
中国山川分两戒,南岭奔腾趋左海。东行欲尽未尽时,盘薄嶙峋作奇怪。幔亭拔地九千尺,一朵芙蓉倚天碧。建溪域播七府,未向邻封分一滴。江山如此人亦然,学步羞称时世贤。旧学沉沉抱根柢,新知往往穷人天。共道文章世所惊,谁信闽人耻为名。入门见嫉古来有,黄钟瓦釜皆雷鸣。忆昔戊已游京师,朝班邑子牛尾稀。即今多难需才杰,郭张陈沈皆奋飞。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诸君且尽乘时乐,酒琖诗钟恣欢谑。君知国有鹤乘轩,何必心惊燕巢幕!乾坤整顿会有时,报国孤忠天鉴之。但恐河清不相待,法轮欲转嗟吾衰。自惭厚糈豢非才,手版抽将归去来。颇拟庐岑结精舍,倘容桐濑登约台。长向江湖狎鸥鸟,梦魂夜夜觚棱绕,岂独登临忆侍郞,还应见月思京兆。
诗内对八闽山川之奇越、人才之伟特颂扬。但又因时局的衰败黑暗与报国无门,在对故土奇山伟人充满着自豪之中,而夹带着无奈的悲情。其所言"同时诸公",则为郭曾炘、张元奇、陈衍、沈瑜庆、林纾等五人。郭、张、沈三人于清末官居高位,而皆能持正不阿,敢于直言,不畏权势,为世人称道。洵如郭曾沂自云:"古人所谓三不朽者,惟道德、文章历万劫常存,若功业乃一时之事,过则已耳。"本编觅到了严复与五人墨迹,可以说是得之"看不见的手"神助。
以上,仅就数位人物写些评述,以作是书的开篇语,书中的八十一位人物,对他们的一生经历、突出事迹、个性特征及操行品德,均在小传里言及,并有所侧重,故不再重复,且本《弁言》非"二十世纪福州名人"专题研究之文。这近百名人物,各自经历不同、成就不同,有的还是反面人物。所谓"名人",只是相对而言,"名"为中性名词,没有褒贬之义,善与恶之人,忠于奸之人,皆可谓"名人"。书中人物,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出版家、实业家、新闻记者、高僧等等,各人的"名"声,有很大的差别,或为世界性的,或为全国性的,或为地区性的,但无论大名气,还是小名气,毕竟都曾有过名气。庄子说过:"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书中所收的有不少人物可称得上是"至人"、"神人"或"圣人"。他们生前并不求名求利,一生为国为民,死而后已。但后人为彰扬他们的典范和业绩,而誉之为"名人"。
书中的一些人物,今天有不少也许会觉得陌生,但他们在世时,也曾经名满天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悄悄无声。为此,本书编辑的原则,旨在"抢救",搜集遗墨,汇编出版,广为流传。我们入选的重点也就放在清末、民国与解放初期的人物。而对一些人,近年来广为被提及,作品、字迹屡见,声名四播,因篇幅有限,就不再收入。同时我们也注意墨迹的艺术造诣和观赏性,宁缺无滥。八十一位名人中,大部分都不以书法家名世。但他们的书法极具功力,个性益见,光彩夺目,堪称艺术珍品,国之瑰宝。即使象严复、王寿昌、王景岐、黄曾樾等人,从青少年就漂洋过海接受"西化"教育的留学生,而国学、书法功底也毫不逊色于那些在国内埋头苦学的以赴科学的读书人。无需讳言,本书还留下遗憾和缺欠,仍有部分著名人物未能觅到墨迹,如清末的杰出外交家、懂的五国语言、并以法文著述八部书、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一人陈季同,陪同第一批留学生的随员翻译、中国第一位学习化学的留学生、外交家罗丰禄,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工科博士、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开创者高鲁,借鉴和运用西方体例撰写中国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教育家、与地方志学家林传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文、方声洞等,还有的如张亨嘉、陈壁、魏瀚、力均、薛绍徽(女)、黄乃裳、李鼎新、黄钟瑛、程树德、洪业、林徽因(女)等等。另有少数人的作品,因某些因素的制约,也未能征集到手。凡此种种,只好留待今后续补。
古人说过:"言为心声"、"字如其人"。我们希望,通过本 书,读者能够在这些历史名人的墨迹中感受到名人的风姿、个性,靠近他们,触摸历史,从前人留下的财富里吸取食粮,去发展创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勇往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历史的连续性及变革性作了如是说: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这一论述为《弁言》的撰写注入了一以贯之的思路,也使文字的组织不至于纷乱无绪,所以有必要引录与加以说明。

《二十世纪福州名人墨迹》收录人数不上百人,篇幅也仅百多页,但却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和精力,偶然上巧合所谓"十年磨一剑"云云。而我在此书付印之际,更多的不是自慰,而是感激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自始自终的激励、支持和指导,给予我的动力与启益。
顾廷龙先生生前常向我提及,他与福州人交往破为密切。一九三二年,顾老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应洪煨莲先生(一八九三……一九八○,名业,侯官人,史学家、教育家)之邀,担任哈佛燕京图书馆驻平采访处主任,自此一生与图书馆事业相始终。一九三五年整理林纾《春觉斋论画》稿本,由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行,后南下主上海合众图书馆馆务,又与李拔可先生共事十多年。一九五○年为林宰平先生《三希堂岾考初印本》作跋。顾老说,近代福州出了不少名人,影响很大。认为编印此书有价值,有意义。
邓云乡教授对福州人怀有深厚感情。他童年少年在北京长大,住在皇城根福建名人的房子中,了解许多在北京的福州名人的轶闻。一九九八年八月,还专门为我寄来近二万字的《我与北京福建人》的手稿复印本,描述陈宝琛、陈璧、林纾、郑孝胥、林长民、邓萃英、林志均等数十位人物往事。我每到上海拜访邓教授时,他就专谈福州名人的历史作用,还拿出所藏的福州名人墨迹让我迩,并言会全部提供我出书。可是因他突然病逝而未果。
潘主兰先生非常善心此书的编辑情况,直到逝世前四十三天,还在病床上念及此事,认为编得好,书里人物大多不是书法家,但字写得好,学养深,功底厚,不因人废字,收郑、梁、黄三家,处理恰当。
顾老、邓教授、潘老均于一九九八年至二○○一年先生病逝,但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生前期望,还本书终于问世了。
施蛰存教授于抗战时期,流寓福建,曾赋诗数十首纪游,内有专咏福州风情景物十二首,真切入微,可补史料之不及。施老十分支持编印是书并乐意担任学术顾问。他言及林纾时,说林只是反对白话文,并不反对新文化运动,读林译小说的序跋,就会发现其向往民主政治和言论自由,怎能说他没有新思想,而谴责他"思想僵化"呢?林在晚年坚守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改变自己的观点,这与"节操"无关。节操指的是政治和道德问题。如要硬套,林倒是"晚节不渝"。
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书斋中挂着七十多年前陈衍所题的〖梦苕庵〗横匾,而对近代福州名人的生平更是了如指掌,所编著的《近代诗抄》入选百家,福州籍的诗人就占了十二家。他十分关注与支持我们编书的举动。十月,九五高龄钱老特为本书题诗:
南戒论人物,三山世纪雄。林严树文█,陈郑畅诗风。
贤否谁家判,黄粱一梦空。荷塘溯听水,高步墨丛中。
祖籍福州的王世襄先生,是光绪三年状元王仁堪三弟王仁东之孙,欣然为本书题签。
王元化教授多次对我说过,福州是出人才的地方。他对之本书的构架、人选及书名的确定都给予精心的指导,并挥毫题写书名。


                 壬年冬月林公武


   
 
 
 
  其他墨迹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 2004 福建省图书馆版权所有